本文提出了全景分析模型的新概念,探討了全景分析模型在RFID技術物流應用主題中的需求分析問題。全景分析模型中提出的圖形化概念,化繁為簡概念,平行關聯因素概念,過去、現在、未來概念具有一般意義。結合RFID技術的物流應用提出的物質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三流”劃分,以及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基本需求、深度需求與超級需求劃分在RFID技術應用開拓中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一、引言
有關RFID技術應用熱炒過程中所產生的紛紛擾擾正在逐漸散去。透過重重迷霧,人們可以看清楚RFID技術應用的遠大目標,或者稱其為極限目標是“無處不在”。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動RFID技術應用的一步步前進?雖然有偶發的市場機遇,但是否可以找出一個平穩的規律與有效推進的辦法,則必須要靜下心來做些分析研究工作,以期找出有效的方法。本文提出的需求全景分析模型即是在這樣一個思路下的探索。
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通過適當的方法可以引導矛盾的相互轉化。“道”在人心,假之以得法,其外化即為引萬般頭緒向于合諧發展、合作共贏與多贏,這也可算做“正道”。
推進RFID技術應用的道理也是一樣,必須從整體、全面、多視角的觀點與思維方法等多方面出發進行分析,才可以找出推動應用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有序地推進各項工作的展開,才有可能獲得綜合效果最佳的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
二、全景分析模型
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是針對主題事物分析的一種化繁為簡、化無限為有限、化隱密為直觀,避免偏差與局限的一種全面分析法。實際應用中,根據不同的主題,依據全景分析模型構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演化出形態各異的全景模型(圖形)結果。
RFID技術的基本特點在于物品標識、無接觸識別,擴展特點包括:存儲信息量相對較大、超視線識別、可在移動中識別、識別距離有遠有近、多標簽識別,等等。從泛在的意義上看,所有的個體均可物化,包括人、動物、植物等。RFID標簽與物品的結合可以指代物品,RFID技術的最大應用在物品的流轉與變化(大物流的抽象概念)之中。
物流是以物品隨時間的流逝而發生的位置、狀態、歸屬等屬性的變化。完整意義上的不變(物品存在倉庫中)也可納入變的分析之中。從一般的意義上看,物流關聯的物品位置變化對應于運輸,歸屬變化對應于交易,狀態變化對應于物品的質量改變。
根據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和方法,以實物物質流為主題的全景分析模型,其客觀分析部分的圖形化構造如圖1所示。其中包括了物質流、信息流、價值流,過去、現在與未來等相關重要因素。
圖1-全景分析模型(客觀分析)
顯而易見,圖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為一三維視圖,其中包含了以實物物質流為主題的客觀全景分析相關的所有基本要素。下面分別給予詳細討論。
1.模型要素分析
全景分析模型是這樣一個針對主題事物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演化,揭示其內在相互關系的一個圖型化的全景(圖形)結果。基本要素包括:
(1)關涉到主題事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強調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2)關涉到主題事物發展、演化的關鍵時機(強調引起事物變化綜合因素的聯動效果);
(3)關涉到主題事物相關要素的平行關系(強調事物的客觀聯系性);
(4)關涉到隨著主題事物發展、變化時主觀配套的各項同步準備(強調人的能動性)。
基于全景分析模型的概念,針對主題事物的分析可以構造出一個完整的有限元素集。透過對主題事物歷史(過去)的分析,結合現行(現在)與主題事物的關聯因素分析,可以對主題事物未來的發展、演變做出科學的外推(預測)。
遵循事物發展的階段性,分析、確認并把握事物發展演化的關鍵時機,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物質流、信息流與價值流
實物物質流是客觀實體。古往今來,物質的流動除了自然界的因素之外,就是人為的因素,尤其是交易或貿易的因素。物質流的基本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品的位置、狀態或歸屬發生了變化。物品通過位置變遷、狀態或歸屬的變化實現著實物物品的功能、作用或自身的價值。物品的標識是實現物品區別的簡易方法。物質流是相伴的信息流服務的主體對象,也是相伴的價值流的承載體。
信息流是物質流的信息化反映。信息流與物質流相伴,記載著物質流過程中的變化信息。物品的標識(可采用RFID技術實現)是物品信息化反映的基本要素。與物質流相伴的信息流具有隱性特征。在物質流的發展過程中,信息流不斷升級、細化并主要體現在時效性方面。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與物質流相伴的信息流已初步具備了超時空的能力。例如,貨未到,信息已先到。
RFID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體現著信息流過程中信息采集的便捷性,主要反映在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與改善信息采集的品質(減少差錯)等方面,對信息流可起到升級與細化的作用。同時,便捷的信息采集也可提供更多、更及時與實時的物流信息而無需增加過多的代價。信息流的改善有助于物質流過程的改善與價值流的改善。
物質流體現著物品價值的提升,價值流是物品在物質流過程中價值提升的有效表示。價值流也可以看成是促使物質流產生的重要原動力之一。價值流通常體現著物質流的目的,可以直接與收益相關聯。
圖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中分層體現出了物質流、信息流與價值流三個平行相關的基本元素。三個基本元素之間具有平行相依的關系:物質流為基礎,信息流可起到轉承的作用,價值流是物質流的目的。
分析RFID技術在物流應用中的需求,最關鍵的問題即是要把握采用RFID技術后是否能夠帶來增值效果,增值效果的評估即應從價值流中找尋答案。投資回報(ROI:ReturnofInvest)評估的結果可以作為判定新技術應用帶來的信息化改善是否具有足夠的應用拉動作用。
3.過去、現在與未來
事物的發展應從歷史、現在與未來的角度來分析,才有助于對其得到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過去總結、當前估計與未來的大致判斷。從一般的意義上看,歷史都是確定的,但需要分析研究才能把握真實;現在需要分析疏理,才可看清脈絡,主次關系;未來則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可以因勢利導開創未來。
循著歷史留下的蹤跡,研究主題事物的歷史(或過去),有助于分析現在、判斷未來的趨勢。回頭看歷史,其中體現著“積淀”效應。能夠保存下來的東西已經經過了自然的選擇,自有其保留與存在下來的道理,也由此為人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依據。文化是歷史的積淀、行業是歷史的積淀,從人們常說的“熟能生巧”也體現著過去的積淀。
考慮物質流,其最原始的形態是將物品以徒手(人力)方式實現位置的搬移,進一步的發展是利用初級工具(人力/畜力工具),再進一步采用高級工具(蒸汽動力工具),現在普遍采用的現代化工具(油氣電動力工具),進一步的發展包括運輸工具的改進同時在服務方面向著網絡化、專業化、透明化方向發展。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提升服務能力與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4.時、效分析
時、效分析是物質流從物流起點至物流終點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與效果的綜合分析。從指標取向來看:
(1)在時間花費方面:物流過程用時越少效率越高,是過程改進的目標導向之一。
(2)在效果評估方面:貨物完好率、差錯率的大小,服務的宜人性、過程記錄的實時準確與備查等,是物流質量評估的主要內容。
依圖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改進物流過程的時效,可在物流起點與終點(含起點與終點)之間的一個或多個物質中轉點設置檢查點,采集時效分析所需的信息,并將其系綴于全景圖相應的中轉點。依據全景圖的直觀展示特點,可相對直觀地找出待改進的物流區段,從而采集有效的改進措施,整體提高物流過程的時、效指標。
5.可視化結果
圖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提供了一個可視化的物流過程與結果的綜合分析模型。從圖1所示的圖形的結構上即綜合了物質流、信息流與價值流。依目前的狀況來看,物流的過程是可以設計的,信息流依靠當前的網絡通信基礎設計可實現超時空的效果,價值流在物質流過程中分段提升并與商業模式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