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虹橋仙霞路長征醫院的隔壁,一座四層的小樓被綠樹濃陰遮擋,環境相當幽靜。這座小樓就是由社會資本投資的滬上首家高端醫院——已經成立7年有余的上海和睦家醫院的所在地。在這家最先以婦產科聞名的醫院里,誕生過3000多名嬰兒。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全科綜合性醫院。
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批準設立第一批社會辦醫療機構以來,民營醫院已走過20多個春秋,為緩解醫療資源不足作出了一定貢獻。2010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業界稱為“58號文”),其中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58號文”的出臺,讓一些社會資本感到頗為振奮。
“58號文”出臺已近一年,社會資本對醫療服務行業的投資呈現怎樣的態勢?醫療服務行業中的哪些領域更受社會資本青睞?帶著這些問題,上海證券報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
高端醫療市場“三分天下”
據介紹,上海目前的高端醫療市場主要由三類機構“分食”:一是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特需病房、第一人民醫院國際醫療保健中心為代表的公立醫院特需病房;二是以和睦家、廣慈醫院、華順醫院等為代表的中外合資、合作的提供高端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三是以上海道培醫院、愛爾眼科醫院等為代表的民營??漆t療機構。
近日,記者走訪了成立時間較長的和睦家醫院,試圖對高端醫院的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調查和探討。
走進和睦家醫院一樓的候診大廳,只見寬敞明亮的大廳里放著幾排沙發,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正在用英語和一位外國病人溝通。一樓的藥房里,一位金發碧眼的外籍醫生正在給病人拿藥。在一塊標明所有醫生國籍、姓名的墻板上,有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各國醫生的照片,其中中國籍的醫生大多為海歸或有海外工作經歷。
王長華是首批加盟和睦家的醫生之一。在美國取得執業資格并工作數年之后,她于2004年回到故鄉上海。如今她是上海和睦家醫院內科的一名醫生。每天除了看病外,她的另一項工作是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同病人交流。“每天至少要寫6-7封郵件,跟病人交流用藥后的效果以及身體情況。這么多年來,跟很多病人都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化著精致淡妝的王長華告訴記者。
王長華一天的工作量是接待20名左右的患者,遠小于滬上三甲醫院的專家每天動輒40-50名病人的門診接待量。
記者看到,一名病人在經過問診后,王長華為其開好化驗單,隨即一名護士在房間里幫病人抽血,然后送去化驗,“一般一個小時后,化驗結果就可以出來,護士會將化驗結果送進來。”王長華表示。
和睦家的服務勝在細致入微。比如孕婦入院之后,有產科醫生、助產士、新生兒醫生等共計5名醫護人員為一名孕婦提供服務。
然而,在外界看來,在無微不至的專業、周到服務的背后,和睦家的另一著名特色則是“貴”,初診費上千元,很多病種都是1200元/次,生一個孩子就要6萬-7萬元。對此,上海和睦家醫院市場部總監錢偉志向記者介紹,和睦家與全球20多個國家的保險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只要購買了外資的醫療保險 ,醫院的費用可以由保險公司直接結算,并不需要全部由病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