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手拿iPhone,悠然地玩著“憤怒的小鳥”的時候,這些電子產品的上游,集成電路(IC)設計行業正面臨著一場產業改革的陣痛和洗禮。
IC設計是IT產業的上游產業,雖然不直接與消費者發生聯系,但卻通過消費電子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CPU是電腦更新換代的發動機,IC卡方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聯發科的手機晶片掀起了“山寨機”風潮……
消費拉動行業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消費電子產品零售額達8730億美元,其中中國消費電子產品零售額占13%,中國已經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基地和第二大消費電子產品市場。
“中國正在加速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環球資源中國內貿發展部副總裁任麗峰女士在“環球電子產品及零件采購交易會”上表示。
中國IC設計公司調查顯示,中國設計的IC 57%是應用于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領域的主要特點為快速創新和激烈競爭,也將繼續推動中國本土IC設計行業的發展。
近年來,IC設計業在集成電路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我國IC設計業占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5.3%提升到2009年的24.3%,占全球IC設計業的比重從1%攀升至10.7%。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數據顯示,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業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12億元擴大到2009年的38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1%。2010年我國IC設計產業銷售額約550億元,較2009年增長約45%。
環球資源調查顯示,我國目前IC設計產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盡管仍有52%的受訪企業在數字IC設計中采用0.13微米及以下工藝技術,但也有9.2%的受訪企業大規模量產的數字IC采用45納米或以下的工藝技術。環球資源的分析師認為,在未來數年,將會有更多有實力的中國芯片設計公司采用先進的40納米及28納米工藝技術。
“市場在哪里,設計人才就在哪里,產業就在哪里。”環球資源出版人石博廉先生表示,正是中國這個不斷增長的消費電子產品市場,極大促進了集成電路產業的大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IC設計公司聚集。
兼并大潮將起
截至2010年底,國內約有大大小小500多家IC設計公司,而IC設計業產值是中國約兩倍的臺灣,IC設計公司卻只有260多家。
盡管我國IC設計業公司眾多,卻存在設計水平和設計能力增長不快的現狀。“中國IC設計公司活得不太容易,賺了市場規模,但是不賺毛利,甚至可能淪為組裝公司。”清華大學移動計算研究中心主任魏少軍博士表示。
“500多家企業多不多,要看基于什么立場。如果這些企業都是非常優秀的,那么不算多,問題是這500多家企業中,存在很多活不好、死不了的‘植物人公司’。”魏少軍表示,“這些‘植物人公司’使得企業的整體質量不高,禁錮了部分優秀的人才,亟需產業優勝劣汰。”
除了這些“植物人公司”外,我國IC設計公司也面臨著成本上升、代工廠交貨周期長以及由于資金短缺而無力“燒錢”的高端產品的設計。
“現在能夠進行28納米工藝技術研發的全國沒有幾家,這個行業前期投入太大。”環球資源總分析師張毓波向記者表示,“這就像一場賭博。如果說500多家IC設計公司,有一半還活在生存線以下的話,這必然給很多行業資本提供并購重組的機會。”
張毓波同時笑稱,這也意味著海外資金在滲透中國IC設計業。據其透露,最近幾年,產業資本、風險投資等各路資金都在悄然參與中國IC設計業的“尋寶”游戲,很多公司最近都引進了國外資本。
芯原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博士表示,目前全球環境十分有利于中國半導體公司的高速發展,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焦點正轉向產量占了全球市場三分之一的中國,中國產品所占世界半導體市場的份額將會持續增長,同時中國政府的支持也將進一步推動該行業的發展。
在環球資源組織的IC產業討論會上,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今年年初“新18號文件”的推出,以及即將推出的《文件實施細則》或將給IC設計產業帶來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