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單片機硬件系統以及Keil C軟件開發平臺,設計并實現了應用于家庭用戶的小型監控報警系統。該系統通過紅外傳感器探測到入侵者,驅動蜂鳴器報警并產生相應信號通過串口線傳送至PC控制端,控制端啟動攝像頭及時抓拍現場圖片并保存。
關鍵詞: C8051F120;紅外傳感器;UART;視頻監控
傳統的視頻監控需要有專業的設備、高額的費用以及大量的視頻存儲要求,難以在一般家庭用戶中得到廣泛應用。基于紅外傳感器的視頻監控系統具備了監控的基本功能,能實現視頻實時顯示、抓拍及報警,可單獨使用亦可作為智能家居的部分模塊。紅外傳感器的應用避免了大量無意義的視頻的保存,系統只在有外部物體進入感應區時才進行抓拍保存圖像,節省存儲空間,容易在家庭用戶中得到推廣應用。
1 系統整體設計方案
系統整體設計如圖1所示,監控端(系統設置兩個,可靈活部署)以C8051F120單片機為核心,通過單片機的I/O口連接蜂鳴器和紅外監控器,PC機通過RS232與單片機相連,攝像頭由PC機控制。
該系統通過紅外傳感器探測入侵物體,使用C8051F120的I/O口P2.0對紅外傳感器感應的紅外線信號進行響應,驅動蜂鳴器報警并產生警示信號,通過串口線傳送至PC,PC控制端啟動攝像頭及時抓拍現場圖片并保存。
2 系統硬件設計
2.1 C8051F120介紹
系統監控終端采用C8051F120單片機作為控制核心,實現對紅外傳感器采集數據的處理以及與PC控制端的通信。
C8051F120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號片上系統型MCU芯片,其主要特性如下[1]:高速、流水線結構的8051兼容的CIP-51內核;100 kS/s的ADC,帶PGA和8通道模擬多路開關;128 KB可在系統編程的Flash存儲器;兩個UART串行接口;5個通用的16位定時器;具有6個捕捉/比較模塊的可編程計數器/定時器陣列;片內看門狗定時器;可在工業溫度范圍(-45 ℃~+85 ℃)工作。
2.2 C8051F120對紅外傳感器的控制
C8051F120的I/O口P2.0與紅外傳感器相連,如圖2所示,對紅外傳感器感應的紅外線信號進行查詢,一旦查詢到P2.0端口送來的信號發生電平變化,單片機即作出響應,驅動蜂鳴器報警并向PC發送警示信號。
單片機C8051F020的UART0口是一個具有幀錯誤檢測和地址識別硬件的增強型串行口。UART0可以工作在全雙工異步方式或半雙工同步方式,并且支持多處理器通信。對UART0的控制和訪問是通過相關的特殊功能寄存器即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0)和串行數據緩沖器(SBUF0)來實現的。一個SBUF0地址可以訪問發送寄存器和接收寄存器。讀操作將自動訪問接收寄存器,而寫操作自動訪問發送寄存器。
3 C8051F120與PC的串口通信
串行通信有異步通信和同步通信兩種基本通信方式,異步通信是比較常用的傳送方式。串行通信前,發送方和接收方要約定具體的數據格式和波特率(通信協議)。系統約定其通信協議如下:
(1)串行通信波特率為9 600 b/s;
(2)幀格式為:1 bit起始位,8 bit數據位,1 bit停止位,無奇偶校驗位;
(3)設定由單片機主動聯絡PC機。
3.1 發送端
C8051F120單片機為信號發送端,開始工作后C8051F120初始化串口并檢測P2.0信號(連接到紅外傳感器的引腳),當P2.0為真時向串口發送警示信息(設定為字符“1”)。根據通信協議,因波特率為9 600 b/s,選用定時器T1作為波特率發生器,晶振為11.059 2 MHz,定時器T1工作于方式2,定時器初值為0xfd。
3.2 接收端
PC在接收到串口發來的警示信息后會啟動攝像頭工作,接收端程序設計采用VC++6.0開發平臺調用API函數來實現。程序工作流程如下:首先設置好串口參數,再開啟串口監測工作線程,串口監測工作線程監測到串口接收到的數據,就以消息方式通知主程序,激發消息處理函數來進行數據處理。
4 上位機功能設計與實現
PC控制端應用程序包括三大模塊:串口監視模塊、視頻采集模塊和圖像保存模塊。串口監視模塊監聽串口狀態,是否有單片機發來的警示信息;視頻采集模塊控制攝像頭進行圖片抓拍。
程序第一次運行時會在C盤下創建media文件夾用于保存抓拍圖片,每次保存時程序會檢查media目錄下是否有當前日期的目錄,沒有則創建,并且會在當前日期目錄下創建兩個文件夾video1和video2,里面分別放兩個監控源所拍攝的圖片。監控程序可對攝像頭的圖像及其他格式進行設置。
本文提出的基于紅外傳感器的視頻監控系統,較為適合小型用戶使用,使用的設備為普通的USB攝像頭和個人電腦,只要能對紅外傳感器合理部署就可對所需的場合進行監控。
參考文獻
[1] 潘琢金,孫德龍,夏秀峰譯.C8051F單片機應用解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2] 童長飛.C8051F系列單片機開發與C語言編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5.
[3] 施國君.C8051FXXX高速SOC單片機原理及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