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表示,該公司已經完成了1998年定下的使命,但他們還不清楚應該如何重新定義新的使命。
但佩奇堅稱,谷歌仍將堅守無私原則。在該公司創立之初,佩奇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便瞄準了宏大的社會目標:“組織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訪問和使用。”
在被問及谷歌是否需要改變這句已經與“不作惡”的座右銘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使命宣言時,佩奇回應道:“我們處在未知領域,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如何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
谷歌憑借在搜索和網絡廣告市場的主導地位獲得了空前的資源。但由于谷歌掌握的資源過大,導致很多國家或地區對該公司出臺了一些不利政策。例如,谷歌最近就遭到了歐盟委員會的反壟斷調查,歐洲法院還針對谷歌等搜索引擎作出了“被遺忘權”的裁決:要求其刪除過期或不符合公眾利益的信息。
佩奇表示,他計劃利用谷歌現有的資源拓展技術和市場,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療、生物科技等技術領域。事實上,Google X實驗室已經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智能眼鏡、納米藥丸等新技術。
“我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只要我們想做什么,人們就相信我們能做到,因為我們擁有資源。”佩奇說,“谷歌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大幫助:因為并沒有太多這樣的投資機制。”
雖然谷歌目前部署的“登月”研究項目是其傳統業務的自然拓展——人工智能就與搜索功能非常契合——但外界還是擔心,有一些項目與核心業務的脫節過于嚴重。例如,生物科技和醫藥領域的研究通常是由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公共資金資助的,至少在初期如此。谷歌這種私有公司很少參與這類投資。
但佩奇的觀點是,總得有人去做這些事情,而谷歌的資源使之可以比多數人做得更好。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