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挑戰了電腦生產企業,挑戰了電子閱讀器,它屏蔽了Adobe和Flash,而移動廣告服務iAd的推出,又成為了谷歌的最強對手。但是,傳統媒體卻為iPad大唱贊歌,它們想靠iPad拯救岌岌可危的命運——作為頗具野心的跨界杰作,iPad將給蘋果招致不少敵人,也將帶來一些朋友。
我們梳理被iPad挑戰的、改變的領域時發現,其實蘋果的對手都很強大。IT界從來不缺少黑馬,某種意義上說,iPad以挑戰者的面貌出現時,它也成了被挑戰者。稍微掉以輕心,它就可能失掉市場。
作為IT業的新秀,電紙書剛剛嶄露頭角,就不得不對付一個重量級對手:iPad。
自打iPad面世以來,“截殺電紙書”“電紙書還會生存多久”之類的評論和擔憂就比比皆是。甚至連那些山寨企業都放棄仿制電紙書,轉而鉆研iPad。
iPad最直接的沖擊就是電紙書。
設想一下吧,如果你兜里有500美元,你會去買一臺680克的iPad,還是一個類似大小的Kindle?Kindle是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即電紙書),不過它只支持白紙黑字的內容,功能單一。它的優勢或者只在于價格更低,適合長時間閱讀,而iPad速度更快、屏幕更大、屏幕效果更出眾,晚上看書無需開燈照明,看書翻頁的時候還有真實的紙張翻卷效果。
同時,iPad非常輕薄,這對于需要搭乘公車或者地鐵上下班的用戶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去年9月,當喬布斯被問及如何評價Kindle時就曾經說道:“我不認為人們會購買一個只用來閱讀書籍的設備。”為了爭奪電子書市場,蘋果在今年1月發布iPad之際,其電子書商城iBook store就已經上線。
不過,電紙書也并非優勢全無。業內專家介紹,多年前即有電子書,卻無法流行,關鍵在于沒有適合的閱讀器,直到電子紙技術進入市場,這種閱讀視線與紙張相近的產品,讓電子書成為流行商品。而iPad并不適合長時間閱讀。
“消費者買電紙書的目的在于看書,購買電紙書的消費者數量絕對大于iPad消費者,兩者市場不同。”有評論認為。
而電紙書企業雖然被蘋果搞得無比緊張,但也并不示弱。有的選擇收購新技術,改進電紙書,有的則像以內容和渠道取勝的亞馬遜,干脆與蘋果合作,iPad用戶可以在自己平臺上使用Kindle程序——出版商B&N的Nook閱讀器,索尼閱讀器Sony Reader以及可以播放視頻的閱讀器Vook,也都試圖與蘋果合作。
B&N在其官方博客中寫道,通過新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在iPad上從其電子圖書商店中下載超過百萬份的電子書、雜志和報紙。
蘋果的高明在于,它不僅認識到iPad的市場前景,更認識到電子閱讀本身的市場。電子閱讀器的可替代性很強,而電子閱讀本身確實潛力無窮。
看樣子,iPad對電紙書的挑戰似乎會變成雙贏:iPad用戶獲得了更多的應用,電紙書生產商獲得了更多的軟件用戶。
顛覆傳統電腦使用方式
4月12日上午,微軟公司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新品發布會,發布了兩款名為Kin的新系列手機,主攻對移動互聯網需求旺盛的年輕消費群,目標則是分食目前由蘋果與黑莓獨領風騷的智能機市場。
據《紐約時報》報道,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已在某種程度上確認,該公司正在致力于開發自己的平板電腦,來與蘋果iPad展開直接競爭。但產品將運行Android操作系統而不是人們預期的Chrome OS,因為谷歌希望自己的平板電腦在今后不會像iPad被稱為“大號iPhone”那樣被叫做“大號Android手機”。
當蘋果攜iPad洶洶而至,無孔不入欲使之變得無處不在,試圖顛覆傳統的電腦使用方式時,微軟、谷歌、蘋果,三家原本業務差異非常明顯的公司,開始在移動互聯網這個舞臺上遭遇并正式成為對手。
實際上,三巨頭之間的戰略有著明顯的區別:
蘋果一直在堅持霸權體系,蘋果推出的所有服務都依賴蘋果硬件的存在,它的“硬件+軟件”盈利模式雖然顯得頗有魄力,卻相當封閉,而且難以復制,盡管這樣的盈利模式也有些危險。
硬件“后來者”谷歌的Android平臺最為開放。不過,服務是收費的,而且還賣些廣告。
轉型的、緩慢的微軟似乎稍顯落后。它一直在吃自己Windows操作系統收費賣錢的老本,甚至試圖在智能手機里仍然沿用Windows的舊模子。Windows Mobile比谷歌的Android普及,市場份額為12%,但Windows的操作系統不適用于手機,亟待改進,而且手機生產商要采用Windows操作系統,必須付費。這與Android的開放理念萬完全不同。
IT行業咨詢師王斌給記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將這三家公司在移動互聯網市場的表現比作公園,谷歌就是一個最受歡迎的公園,不收門票,但游客愿意為園內的游樂設施埋單;而蘋果呢,進入其中既要買門票,還得花錢買服務,但由于這個公園太具魅力,不少人還是愿意接受這種“雙重收費”;至于微軟的公園,也是買門票才能進的,而且它里面的服務并不吸引人——不過,微軟對誰都是“熟人熟臉”的,兼其強大的技術、資金實力總讓人無法小覷。
業內人士預計,iPad的面世預示著蘋果、谷歌、微軟之間必有一場惡戰。最終顛覆的,將是傳統使用電腦的方式。
開拓傳統媒體新“錢”途
“消費者會愿意為iPad上的《華爾街日報》每周付3.99美元或每月17.99美元錢嗎?如果訂閱普通電子版是年費119美元,平均每個月是9.9美元。”這是困擾擁有《華爾街日報》的新聞集團CEO默多克想的問題。
對于iPad的出現,默多克在公開場合大唱贊歌。但他堅信,iPad不會擊垮報紙,反而還預測說“將來會有成千上萬個iPad售出,可能拯救紙媒”。
傳統媒體能否獲益于iPad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iPad十分想借力傳統媒體粘住一批目標消費者。
據稱,喬布斯本人曾在iPad推出前親自訪問紐約的發行商與新聞媒體總部,試圖游說媒體們推出iPad版本的刊物。在iPad展示會上,喬布斯便展出了《紐約時報》的iPad版報紙。如今,《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和《時代》周刊,乃至路透社、美聯社等都推出了iPad的版本。這些媒體也都對iPad十分捧場,給予了連篇累牘的報道。
現在傳統媒體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困擾:內容很有影響力,卻偏偏沒法賺到錢。目前看來,“《華爾街日報》們”似乎找到了一條新路:網絡新聞付費制。
盡管這條道路當下還難稱坦途。從iPad上市首日的應用程序商店下載排行榜可以看出,收費排行榜上難覓媒體類應用的蹤跡,免費榜上倒是能看到《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等傳統媒體的軟件應用。
不過,iPad至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廣告收入。
據《紐約時報》報道,別克、甲骨文、聯邦快遞等多家知名品牌已購買了路透社等主流媒體iPad版本的廣告位。定位高端市場的信用卡服務提供商Chase Sapphire則一舉購買了iPad開售60天內《紐約時報》iPad版本的全部廣告位。聯合利華、豐田、韓國航(601111,股吧)空和富達則預定了《時代》周刊iPad應用中的廣告位。
搭上iPad的班車,究竟能多大程度拯救傳統媒體?其實媒體自己也無甚把握:“我不認為iPad是傳統媒體的突圍方案,但是,這至少能夠用一種充滿活力的方式為讀者呈現精彩內容。”《時代》周刊的執行主編理查德·施滕格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