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賽迪顧問發布《中國數據中心布局特點與發展策略研究》。研究報告深入分析了我國數據中心布局特點與發展策略,從產業發展環境、現狀及面臨挑戰、影響因素、演進趨勢等多方面探討我國數據中心的發展,并指出三大市場需求將推動我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
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服務商加速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
報告指出,云計算已經逐步成為電信運營商IT系統建設的核心,通過云計算技術可以降低系統建設和運營成本,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實現電信服務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據悉,2013年,中國移動基于云計算技術對現有系統實施以南北基地為中心的“2+N集中化”整合與改造,重心集中在一級IDC的建設;中國電信加快組建云計算數據中心資源池體系,內蒙古與貴州信息園已啟動建設;中國聯通加速規模化的云計算資源池建設步伐,投資數百億元啟動在廊坊、大連、無錫、東莞、南寧、呼和浩特以及重慶等七個城市大型的五星級數據中心建設。
同時,隨著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應用不斷深入,IDC建設的主角已經開始從傳統的電信運營商過渡到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為代表的大型互聯網企業開始自建或向第三方IDC服務商定制數據中心。
據了解,百度已經投資47.08億元建設百度云計算(陽泉)中心,并計劃在北京、太原、天津等地擴建其數據中心;阿里巴巴則積極與深圳、上海、青島等接洽建設定制化數據中心;騰訊公司已在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容納20萬臺服務器、在重慶兩江新區建設容納30萬臺服務器的IDC,越來越多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加大自建或定制IDC投資。
金融、政府災備數據中心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報告指出,近幾年一系列的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如汶川地震、央視火災等,政府和企業充分認識到災備的必要性。為預防大范圍自然災害,多點災備方式逐漸成為災備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對企業來說,傳統的單數據中心,已不足以保護企業數據的安全。當單數據中心發生故障后,可能會導致業務長時間中斷,甚至數據丟失。只做本地的數據冗余保護或災備建設,已不能規避區域性災難對企業數據的破壞,同時也無法保證業務連續性建設的需求。
報告還談到,隨著國家政策和部分行業監管機構的關于業務連續性和災備的指引或規范出臺,業務連續性災備系統的成熟度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提及,政府部門已經開始把災備管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去,金融、政府、能源等重點行業“兩地三中心”災備數據中心建設需求高漲,數據中心加速建設布局。
資源共享需求、大數據應用驅動數據中心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政府與企業信息化在經歷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之后,信息化應用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信息資源的生產和積累已經達到相當規模。當前信息化建設正進入“互聯,整合,共享,重構,效率”新階段,迫切需要打破部門壁壘,使信息資源發揮更大作用。
報告提到,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深化應用、服務創新的前提和基礎。云計算、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深刻改變著信息化建設環境及條件,運用云計算技術,建設集中統一的區域性信息資源中心已成為推動信息資源建設朝集約、高效、安全和服務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模式。在云計算模式下,通過分布式云存儲技術,更有利于實現資源的集中管理,滿足各級業務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交換的需求,有效降低信息資源共享的技術難度和成本。并且在數據全面整合共享的基礎上,能更好的實現全方位、全流程、實時化的業務協同。
報告認為,云計算技術的發展為解決數據資源建設過程中的重復建設和能源消耗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同時也驅動數據中心建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