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私有云看作是一次旅行,那么企業需要考慮搭乘什么交通工具。當考慮選擇私有云時,今天現有的IT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已經過時了。
幸運地是,不缺少廠商為私有云基礎設施提供基礎 -- 虛擬化,工作量自動化管理,自我服務和測定或付費索回 -- 這也意味著企業組織在考慮新投資時需要投入一定水平的謹慎。
開始實施時,行業專家建議重新看一下云計算的定義,記住,在這里討論的私有云是在企業數據中心內的云。
定義云計算
根據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的定義,云計算是能帶來方便的一種模式,按需通過網絡訪問可配置的資源共享池 -- 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和服務 -- 這些可以在極少的管理工作或服務提供商配合的情況下迅速地提供和釋放。
NIST對云計算的定義還包括5個典型要素:
按需自我服務:確實典型的兩個 -- 按需和自我服務 -- 根據行業分析和咨詢公司企業管理協會 (EMA) 的高級分析師 Steve Brasen 的觀點。他解釋道:“自我服務暗示了用戶容易獲得資源和服務,按需依賴于即時的資源或服務提供和先進的IT自動化。”
廣泛的網絡接入:可通過多平臺傳輸,包括移動平臺。
資源池:像存儲,處理,內存,網絡帶寬和虛擬機等資源,利用多租模式為多種多樣的消費者服務。
快速的伸縮性:能夠迅速地,有彈性地提供各種功能,在某些情況下自動地,快速地擴大,接著迅速釋放,再快速縮小。
測量服務:測定資源和服務,也就是存儲,處理,帶寬和活躍用戶賬戶。測定也可以監控,控制和報告用戶的使用狀況,為提供者和使用服務的消費者提供透明度。
除了能夠有一個靈活的私有云平臺,企業組織必須為安全起見遵從業務政策和法規,服務水平協議也要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