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動畫片《超能陸戰隊》全球熱映,主角醫療機器人“大白”風靡世界,這樣一位溫柔體貼又單純呆萌的私人健康顧問,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有多遠?近日,記者采訪了智能醫療相關專家,從醫療科技的專業角度進一步分析“大白”的科技含量。
“大白”這樣的智能醫療機器人何時能真正進入人類生活?
科幻電影對人工智能有太多的想象,從滅絕人類的天王,到《人工智能》里近乎完美人類的裘德洛,還有像《人工智能》里面完全跟人類面貌、思想沒有區別的機器人在未來會實現么?專家們認為,電影中的“大白”并不是天馬行空的假設,智能醫療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
移動醫療專家馬翔天介紹, 智能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非常迅速,IBM已經研發了一款叫“沃森”的超級醫生助手,數以千萬G的醫學資料被“灌”進了沃森的大腦,包括病人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方案等,能夠為醫生提供很好的疾病診斷及治療決策支持。醫學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對于一個醫生來講,如果想完全掌握這些新知識、新進展,需要每個星期進行160個小時的學習。而智能醫療機器人“沃森”僅需要數秒鐘就可以完成全部新知識的學習。
馬翔天介紹說,不同于傳統機器人僅擁有強大的儲存計算能力,智能醫療機器人還具有歸納、整理、聯想、數據分析的能力,比如根據人頭發的顏色聯想到此人的人種等關聯要素。
大白能俘獲人心的原因,除了永恒的微笑、溫暖的擁抱這些暖男必備“絕技”,它身上還聚集了時下科技產業最流行的三個元素,即移動醫療、機器人制造和人工智能,再配上充滿了童趣的氣球外殼、碳纖維的骨骼、具備語音識別和人體體征掃描的能力,這些關鍵要素讓他成為了外表可愛炫酷、內在溫柔又有內涵的時尚新寵。目前在日本由于老齡化與人力短缺現象嚴重,看護機器人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能對人類基本生命體征進行積極反饋。電影里大白的“熊抱”設計就來源于一款名為RIBA-II的人體交互助理機器人功能。美國的頂級機器人公司iRobot打造的遠程醫療機器人也正在社區醫院、患者家、病房等地方發揮醫生替身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大白”這種能夠和人做情感交流甚至是治愈心靈疾病的機器人呢?
“從醫療機器人來說,大概目前分五類:第一類是診斷機器人;第二類是治療機器人;第三類是康復機器人,比如針對肢體損傷病人康復的智能假肢;第四類是術后的護理機器人;第五類是用于精神治療的機器人。” 馬翔天介紹說,目前在國內醫用機器人主要用于手術治療,今年2月武漢協和醫院就曾經通過一款名叫“達芬奇”的機器人成功地為一例膽囊病患者做了切除手術。這個機器人突破了人類的三個很大的障礙:第一,機器人比人眼看到的視野范圍大20倍,對于手術中對血管、神經和肌肉等的觀察更為精確;第二,機器人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它可以做穩定的七維度運轉;第三,它可以做很微小傷口的手術,比如把前端手術臂伸入患者體內進行手術,使得手術出血少,愈合快。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用于外科手術的機器人,最開始的目的是用于外太空的探索,為宇航員提供醫療保障,提供遠程醫療。
智能機器人還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根據病人的情感需求發揮提供相應的慰藉作用,例如以病人最為親近的親屬的聲音為病人讀書、提醒用藥等,這種個性化的情感交流功能在未來也將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應用。
移動醫療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將為人類社會帶來什么福音?
專家們認為,未來醫療正向著智能化、個性化和移動化的方向發展,主要是通過射頻儀器等相關終端設備在家庭中進行體征信息的實時跟蹤與監控,通過有效的物聯網,可以實現醫院對患者或者是亞健康病人的實時診斷與健康提醒,實際上是消除了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物理距離的不便,更像是個“移動診所”。例如,在某些測試中,醫用機器人“沃森”在診斷的準確率上已經超過了醫生,能達到90%的準確率,而醫生的診斷準確率僅達到50%左右。由于醫學是個靠經驗積累的學科,“沃森”因為有大量的大數據支持,所以它在診斷準確率上比醫生高很多。
移動醫療專家馬翔天提到,中國目前已經進入移動醫療急速發展的時代,未來醫療有以下發展趨勢:醫療資源的重新配置及互聯網對傳統醫療方式的顛覆,醫療場景將逐步“去醫院中心化”,延伸至醫院以外的社區、家庭及辦公場所;由于信息產業的發展及患者健康意識的日益增強,醫患信息間不對稱的狀況將得到改善,整體醫療模式將從醫生主導向患者主導轉變;“單一救治”模式向“防—治—養”模式轉變;大眾化醫療向個性化、精準化轉變;智能醫療設備將在醫療活動中充當重要角色,提高醫療效率和品質。同時基于移動互聯網、智能醫療設備、基因測序、細胞治療等技術的綜合移動醫療應用也呼之欲出。“大白”類智能醫用機器人正以不同形式和功能逐步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智能醫療的未來圖景也將逐步展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