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任希鋒研究組近日在量子納米顯微技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微納光纖級聯銀納米線波導,首次實現在納米結構中以表面等離子激元(SPP)的形式傳輸量子偏振糾纏態,其保真度可以達到93.2%,為納米光子學和量子信息的有機結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成果在線發表于3月16日的《納米快報》上。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是量子信息實驗室的博士生李明和博士后鄒長鈴。
由于光學衍射極限的存在,使得新興的量子技術,比如量子成像、量子精密測量等,很難應用到納米尺度的成像技術上。近年來,基于SPP的光學器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不僅尺寸小,可以突破傳統的光學衍射極限,而且局域場密度高,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強。盡管SPP在經典光學領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其激發效率低,而且存在比較高的固有損耗,將其和量子技術結合在一起面臨著多重困難。
任希鋒研究組利用微納光纖把波導中的光學模式絕熱壓縮,然后應用倏逝波將光能量高效率地轉換成電子震蕩的SPP能量(理論效率超過99%),在納米波導中高保真度地傳輸了光子的偏振糾纏態。此工作不僅從原理上充分證明了SPP可以有效地攜帶量子信息,也為量子技術在納米尺度上的應用解決了若干關鍵性難題,使得同時突破標準量子極限和光學衍射極限的量子納米顯微技術成為可能。此外,工作中所設計的這種雜化波導結構有可能作為高效率的量子探針(整體效率7.5%),取代目前的商用近場光學探針(效率約0.1%)。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資助。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