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的勝算:特斯拉之父的商業思維》寫得相當有趣。作者著實把特斯拉電動車之父埃隆·馬斯克“黑”了一把。書的開首將馬斯克塑造成了在挫折失敗中越挫越勇,有著天馬行空想象、無與倫比智慧,有志于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困境的創新勇士形象,但隨著其創新創業歷程的鋪開,一個善于在商業與政治之間運用手段、操控市場輿論導向,只求結果不論過程的當世奸雄形象又躍然紙上。
特斯拉馬斯克:創業之神還是商業梟雄?
創業之神還是商業梟雄?
創新之神、浮世奸商、政治說客……究竟哪個馬斯克才是真實的?一個人如何能將改變人類生存困境的大夢想,與擠壓競爭對手機關算盡的小手段融合于一身?如何能一面創新攻關,一面又為產品的失敗尋找欺世盜名的理由?一項新的技術從誕生起步到被社會認可,究竟要經歷怎樣九死一生的歷練?
埃隆·馬斯克雖有過人的創業天賦,但在創業初期,仍是個有些懵懂的小白鼠。他的復雜性來源于創新創業旅程中的種種磨難,來源其所要面對的復雜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對“贏”有著國王般的執著狂熱。他創立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Zip2,在引入風險投資,與投資方的第一回合競技中便讓出了總裁的位置,以致企業發展方向失控,與馬斯克的立企之本分道揚鑣,他贏得了金錢,卻失去了對企業的控制力。
在PayPal的案例中,馬斯克在公司的一次政變中失利,被趕下了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但筆者以為書中對這一段經歷僅一筆帶過,而真相遠不止于此。此時的馬斯克已掌握了很多權謀手段,只是在這個天才云集,由兩股勢力對沖的合并企業里,他尚沒有能力主宰一切,管理技巧也并不成熟。但他并不像本書中所述的那樣無辜,他的失利,對PayPal和他自己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失利使人清醒、成長。
到成立Spaces時,馬斯克已積累了相當的商業政治及智慧手段,他太懂得目的、手段、結果之間的關系,已可翻臉無情,唯利至上。在此期間,他甚至一度罔顧事實,玩起了文字游戲,將美國空軍告上法庭,通過擺出民間資本的弱勢地位博得公眾同情,成就自己的商業英名,玩傳輿論風向。他移花接木、顛倒黑白的“智慧”及蚍蜉撼大樹的勇氣,著實令人驚嘆,兵行險招,無往不利,才顯出他的商人本色。
及至開始特斯拉電動車的探險旅程,馬斯克的商業、政治、輿論、攻關技巧已臻爐火純青。他不僅將美國各州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間,讓他們為了爭奪他的項目而爭風吃醋,為他開出優惠到無以復加的條件;還在與奔馳、本田等汽車大佬橫縱聯合的過程中,掌握著主動權;而對昔日的戰友,馬斯克下手絕不容情,只要有利益沖突,他不惜迅速撕下面具,而在利益操縱下,又可轉身握手言歡,其變臉術堪稱一絕。他在大眾面前表現出勤勉老實的理工男形象,而實際上卻是玩弄法律、文字、輿論的高手。看他在推動特斯拉電動車發展中的表現,凡是與其競爭、合作者,不論是政府、企業甚至是客戶,皆是他的棋子,少有人能在他這里討得半分利益。在他的夢想王國中,埃隆·馬斯克是唯一的“國王”。
作者在書中兜了埃隆·馬斯克太多的底,比如打官司不一定是為了贏的、技術不一定是要保密的、競爭對手是需要培育的、政府是可操控利用的、盟友是可用來被叛的、事實是可以顛覆的、大數據是可以片面攔截斷章取義的……他周旋于浮世迷局之中長袖善舞,其入世之深并不亞于任何一個浮世商人,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倘不是有這樣復雜的人格,他怕也無法在政治與經濟勾結纏斗的創新市場上越挫越勇,在創新技術尚不成熟,存在諸多問題的當口,就能贏得政府及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獲得持續的風險投資。
電動車的瓶頸與未來方向
《新技術的勝算》的重點在于展示馬斯克的電動車百年夢想,以及夢想在與現實短兵相接中呈現的種種變形。這一部分內容,對在創新創業大潮中躍躍欲試者頗有啟發意義,令人看到創新、創業、發展的艱難。一項技術從萌芽到成熟,再到被普世接受利用,絕不僅僅是突破技術瓶頸的問題,商業、政策、國家政治、社會環境,乃至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都會改變創新者以及創新產品的命運。
特斯拉真的能改變世界嗎?答案:未必!電動車能緩解未來人類的能源危機嗎?答案:這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們主要靠向下探索,挖掘地下及海底資源驅動人類行程,這種不可持續性毋庸諱言,人們向太空、向其他星球要資源,此時仍然只能是一個傳說,那么向太陽、風等生生不息的可再生資源要能量,將之轉化為清潔動力,便成了唯一的出路。從理想層面,利用新能源,解決現在地球燃油資源日漸緊缺的困境,用電動車代替燃油車是一項政治正確的解決方案,但在現有條件下,電動車未必是大眾的最好選擇。
首先,當下電動車的生產還是徒有“綠色”虛名,實際上是高污染行業。其一,它只是在使用時不排放尾氣,而動力電池生產過程制造的污染要高于化石能源開采、提煉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其二,其能量損耗巨大,在充電過程中也會產生能量損耗,即使是在不行駛時也會產生“閑置功耗”。其三,為減輕車重增加續航能力,電動車往往采用鋁制車身,這又比普通鋼制車身在制造過程中排放出的污染高五六倍。
其次,電動車電池技術目前尚未有實質性突破,難以大幅度提升續航里程。作者指出摩爾定律并不適合電動車電池技術,在未找到關鍵技術突破點之前,里程焦慮、充電焦慮,仍會困擾用戶。電動車的推廣普及,需要在城市內部,以及城市與城市之間設立眾多的充電硬件設施,是對城市整體規劃、布局能力的拷問。與技術難題相伴的還有價格難題,成本居高不下,只能使高端電動車成為一小部分人的品位玩具,而無法走進尋常百姓家。
未破解的難題,就是將來技術突破與應用突破的方向。在未來,哪個國家率先完成了這一能源革命,找到了從理想到現實的對接之道,實現技術與市場的雙突破,便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引領者。這種趨勢和方向不會因技術創新、市場開拓過程中的短期波折而改變,但過程的長度、新技術爆發的時點卻無法準確預知。
理想與現實隔著權謀與機遇的距離
創新,并不能憑借一時的激情及靈光一閃的創意,將想法轉變為現實不僅要突破技術關,更重要的是要讓它產生廣泛的社會認同,并能批量推廣,而革命性的創新產品則需要更充分的讓人們“喜新厭舊”并對之持續狂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