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這原本是革命領袖毛澤東提出來的一種新型的革命斗爭形式,這一戰略原則起源于中國古代兵書中的避實擊虛。不過,借用在當前我國機器人行業競爭中,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它提出了一種迂回競爭策略,為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提了一個醒。
避重就輕硬碰硬不可取
現階段,我國機器人產業雖然外表紅火,但整體競爭力較弱,尤其是企業競爭激烈程度與日俱增。與國外機器人企業相比,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規模仍然不大,多數是單件小批生產,國內研制的工業機器人由于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部分核心技術研究還有待成熟化,在成本和性能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加上國外廠商高端工業機器人擁有先發的規模優勢,并采取整機價格降低策略,造成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內市場高端機器人應用還是國外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
另外,國外主要機器人企業不再滿足于將我國作為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市場,國外機器人龍頭企業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憑借已有的技術優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把中國市場看作了“決勝未來的戰場”,國內自主品牌生產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如不盡快趕上,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與國外的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
在這種嚴峻的背景下,如果國產機器人品牌與國外企業硬碰硬,那么結果可想而知,因此,農村包圍城市的迂回政策較為可取。
所謂農村包圍城市,有多種理解方式。一方面,可以選擇國外機器人優勢范圍之外的一些特定領域;另一方面國內機器人之間可以聯手合作,并精專于自己的細分領域,避免泛泛而做。
電子、食品,低端制造業潛力巨大
對于國內機器人企業來說,選擇發展方向尤為重要。雖然國內機器人技術一直在快速進步,但是要達到頂尖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加強自主創新研發、與國外頂尖廠商合作之外,國內機器人企業還應該關注對機器人技術水平要求不是很高的行業,自下而上,實現進口替代。
回顧國外機器人企業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國外的機器人產業與汽車產業息息相關,汽車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而國外的機器人公司也多是針對汽車制造業的特點來設計和制造機器人。
作為全球第一大制造國的中國,除了汽車制造業外,還有很多產能很大的、可以實現機器人替代人的制造業。比如說電子電氣、食品、化工、玻璃等傳統行業。在這些行業中,機器人往往只需要完成簡單的裝配、搬運等重復勞動任務,對于機器人的精度和一致性并沒有非常高的要求,一般機器人和集成方案也足以勝任。對于國內廠商來說,可以先從相對低端的機器人市場打開市場,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也是一條不錯的發展路徑。
作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僅僅電子元件制造、食品制造、橡膠塑料、化工行業的從業人數就超過了1300萬人,以每萬人機器人密度100估算,僅僅這幾個行業機器人需求量即可達13萬。除了這幾個行業之外,五金建材、衛浴生產等行業也具有很大的市場規模。
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想要在機器人產業上尋得突破,國內機器人公司可以選擇“避國外之鋒芒”,從略低端的機器人方面發力。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非常多,這類企業一方面非常迫切需要自動化設備來解決用工荒、勞動成本高的問題,另一方面還非常關注投資回報周期,希望花盡量少的錢和時間收回成本。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只要求用少量成本買到能代替人工的機器人,而在精細度、控制能力等品質指標上可以做些折中。這個細分市場進入門檻低、市場大,且較少有國外機器人巨頭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