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梯作為主營業務的上海機電,在今年房地產市場疲軟的態勢下,年內業績預期仍然向好似乎很難具有說服力。上海機電方面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力求業務拓展以尋找新的盈利點。這看似容易,然而新業務要帶動占據80%份額的電梯業務來提升公司業績言之過早。那么,上海機電如何變通呢?
剝離高斯國際提升業績預期
上海機電通過多年的整合并購,業務涉及電梯制造、冷凍空調設備制造、印刷包裝機械制造、液壓氣動設備、人造板機械制造、工程機械制造、焊接器材和電機設備共九大業務板塊。同時,該公司與世界頂尖的跨國公司合資組建企業的方式,在相關領域都保持較強競爭優勢。但是,由于高斯國際近年來的虧損,導致印機業務下滑,影響公司利益非常明顯。因此高斯國際面臨淘汰。
7月28日,上海機電公司公告,母公司上海電氣集團和子公司上海機電對高斯國際的債權進行債轉股。交易完成后,母公司仍然作為美國高斯國際的第二大股東,而子公司上海機電由原來持有的100%股權變更為6.37%,至此,上海機電完成了對印機業務的剝離。
然而才剛剛剝離了印機業務,上海機電又因房地產市場疲軟面臨電梯業務下滑的風險。據了解,電梯業務在該公司成本比例、利潤比例等均占到80%以上,電梯業務一旦下滑,該公司將陷入困境。因此,上海機電業務轉型迫在眉睫。而從目前看,電梯業務在該公司的份額無可替代,因此該項業務仍作為上海機電首要發展對象。在此基礎上,尋找新的盈利業務成為上海機電的重要議題。
電梯業務仍需深度拓展
在九大業務板塊中,電梯業務一直占有上海機電80%以上的收入。旗下上海三菱電梯無論是品牌、技術還是市場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論綜合實力,上海機電仍是電梯行業的領跑者,但由于該公司發展速度略低于行業,市占率有下滑趨勢。如三菱電梯的競爭者日立和通力以更積極的態度追趕,近兩年的差距已經非常微小。
其次,近兩年房地產市場疲軟,新建項目增速大幅降低,整體處于消化庫存的狀態,今年表現尤為突出,電梯銷量也隨之下滑。多家券商給予上海機電評級時,在風險提示中提到“電梯需求較大幅度下滑”。海通證券認為,考慮2015年房地產增速放緩,預計2015年電梯收入增長5%左右。因此判定電梯業務將呈下降態勢。
不過,隨著《特種設備安全法》正式執行,到了2015年后電梯維保市場將爆發式增長,電梯維保將成為公司業務亮點。長江證券認為,電梯受維保、保障房、公共設施、出口業務、舊電梯更新、維修保養等需求拉動,仍將維系穩定增長勢頭,預計今明兩年增速將在10%左右。
長期來看,隨著國企改革臨近,上海機電資產重組注入預期強烈。業內認為,資產重組主要路徑可能包括兩個方向:母公司上海電氣集團整體上市,將上海機電作為核心業務合并,實現集團優質資產打包上市;依托現有上海機電的上市平臺,母公司將旗下優質資產注入,特別是機器人及自動化資產,實現集團優質資產上市的目的。
從業內提及的重組預期來看,電梯業務是作為“保護”對象,而機器人業務被納入優質資產行列。由此看出母公司更重視其新興業務。自2014年以來,國內產業資本開始布局機器人行業。在關鍵部件領域,上海機電子公司今年2月聯手機器人減速機龍頭企業日本納博特斯克株式會社,涉足生產機器人精密減速機,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由此可以看出,上海機電已經開始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電梯+機器人”欲突破瓶頸
我國機器人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基數低,再加上近年人口紅利消失,企業用工成本快速提高,倒逼企業加速機器人采購以抵消人工成本提高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機器人行業需求快速增長相對應的是國內機器人核心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核心零部件的進口依賴一方面限制國產機器人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高額的零部件進口成本使得國內機器人廠商不堪重負。
自2013年4月起,上海機電增資擴股納博特斯克傳動設備商貿有限公司,開始涉足精密減速機在中國業務并探索和開拓工業機器人市場,為精密減速機及相關產品在中國研發、組裝生產、制造及服務打下基礎。合作至2月,雙方更進一步合資設立了納博特斯克精密機器有限公司。納博精機計劃形成年產20萬臺精密減速機的產能,預計精密減速機產品明年正式投入生產。
而作為主營的電梯業務仍占據公司主體份額,摒棄該業務顯然是不可行的。但上海機電是上海國企改革的重點公司,享有改革及發展紅利,若母公司上海電氣集團整體上市,將上海機電作為核心業務合并,那么該公司電梯業務將無后顧之憂;若依托現有上海機電的上市平臺,母公司將旗下優質資產注入,那么,上海機電在資金方面也受到很大的扶持。因此,上述資產重組兩個方向均使得電梯業務受惠。
另外,分析人士指出,機器人的核心在于核心零部件和工業自動化控制,電梯制造業本身就屬于高端裝備制造,轉型機器人領域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技術基礎實現產業化。
上海電機的“電梯+機器人”戰略逐步清晰,國企改革進程加速推進,新的盈利點由此應運而生。長江證券認為,伴隨虧損業務的置出、機器人減速器業務的落地,未來“電梯+機器人”的新增長模式逐漸浮出水面。此外,上海國企改革已步入深水區,未來公司順應變革的可能性較大,市場化將帶來新的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