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的戀愛卡在了三個月這道難過的坎兒上,這次,可穿戴設備也徹底的躺槍了。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可穿戴式設備被提及這么多年,市場方面終于從去年開始稍見緩色,大眾消費者已經逐漸對其有所認知并認可,開始嘗試購買。但即便如此,用戶購買或使用后,近90%的用戶使用時間不會超過三個月, Apple Watch 在首日銷售量達到200萬后,此后的銷售量也都是在一路的下滑。難道,可穿戴式注定不是我們的真愛嗎?
圖片來源:ISUX用戶研究所
縱觀國內可穿戴市場,將其按照目標人群或者應用場景劃分,可分為一下幾種:運動類、兒童類、孕婦類、殘疾人輔助類、維修輔助類、倉儲盤點類。在這些目標人群或者應用場景里,可穿戴設備提供了更多的特定數據或者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輔助功能。例如,通過監測心率、步態、肌肉機能等生理數據,在運動中提供提醒或者運動后的監測分析的運動類,便是提供了特定數據;為殘疾人提供某方面的輔助功能的穿戴式,便是提供了高效能的輔助作用。市面上目前最常見到的也是運動類、兒童類為主。
圖片來源:ISUX用戶研究所
醫療健康類的可穿戴產品多以智能手表形態為主,這類產品需要采集數據的精準性與長時間的待機兩類特點。但是這只是打動用戶的基礎,在完成了數據的精準采集后,后續的服務才是這類功能穿戴產品的王牌。《智慧產品圈》曾了解過一款將目標客戶群定位在中老年人的健康監護手表式的手機,該產品采用柔性生命傳感器可以檢測到人體的脈搏跳動情況,再根據醫學上實際的臨床總結的中醫算法,計算出用戶的心率、血壓、血氧、血流通暢度等十四項數據,并會為用戶提供一鍵呼叫急救中心、在線問診、檢測數據分析等服務。這款手表正是在精準采集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構建的數據模型,將這些數據服務化、具象化。這也是這類可穿戴式設備需要突破的重點。
兒童類的可穿戴式產品也非常的受歡迎,這類產品大多以安全定位功能為主,國內有很多類似的產品被大家所熟知,例如360兒童衛士、騰訊兒童管家手環等等。除了定位防丟功能的兒童類產品,是否我們可以獨辟蹊徑地針對父母的其他剛需功能研發出不同形態的穿戴產品呢?國外一家公司日前針對嬰兒推出了一款踝關節的健康追蹤智能襪子,可以追蹤兒童的心率、含氧量和皮膚溫度,甚至會在熟睡的嬰兒翻轉時發出提醒。這款智能襪子還配置Pulse血氧測量系統,利用紅光和紅外線,能夠在無侵擾的情況下測量心率和含氧量。這些功能對于初為父母的年輕夫婦來說,可以說別具吸引力。
通過上面的兩個案例,我們對可穿戴產業的信心倍增。其實,可穿戴產品想要打破三個月的魔咒并不太難,面對這個未來將會產生巨大財富的藍海市場,目前一些困境需要我們共同解決,包括產業鏈、生態鏈的構建,內容、服務、互聯網營銷、周邊配套設備等等資源的整合等等。“2015中國智能穿戴產業高峰論壇”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會邀請到芯片廠商、傳感器廠商、電池廠商、方案商、健康/醫療/支付/兒童監護等等不同應用領域的硬件與服務企業,構建起完整的可穿戴產業生態鏈,共同探討“Apple Watch之后穿戴式何去何從”,直面產業難點,共同應對挑戰,帶來一場從穿戴產業商業模式的轉變,到硬件盈利過渡到服務盈利的饕餮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