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赴陸獨資設 12 寸晶圓廠終于有解?臺媒報導,傳經濟部最快下周松綁 12 寸晶圓廠登陸投資辦法,包含臺積電在內的晶圓廠商,期望在中國獨立設 12 寸晶圓廠的布局便得以解套。
據經濟日報 12 日報導,有消息傳出經濟部最快將于下周松綁登陸投資辦法,臺廠有望以“獨資”的形式,赴中國投資 12 寸晶圓廠。報導同時指出,經濟部已認同若開放“獨資”,確實更有助臺灣掌握全球晶圓代工技術的領先地位,據傳經濟部長鄧振中日前已責成工業局、投審會研議松綁。
求證經濟部投審會,投審會發言人朱萍表示,不清楚經濟日報報導中“下周”的時間從何而來,但其也坦言經濟部會同有關單位正在就此進行評估,相關會議也在持續召開,但會做完善的研擬再行公布,法條修正的詳細時間與細節發言人不愿再透露。
對于技術的保護
早先未免技術外流,臺灣官方對臺晶圓、面板等相關廠商赴中國設廠皆有嚴格的法規限制,法規明訂晶圓、積體電路設計封裝以及面板等相關廠商僅得以赴中國設立八寸以下的晶圓廠,八寸廠以三家為限,而十二寸晶圓廠僅能以并購、參股等方式才能登陸,且參股投資的制程技術,需落后該公司在臺灣制程技術一個世代以上(N-1)。
然而,該法規在 2002 年制定,最近一次修法也已時隔兩年,這幾年半導體產業競爭愈來愈激烈,市場也出現變化,這樣的法案是否能契合目前的產業狀況,變得有待商榷。
當競爭愈加激烈
近幾年中國半導體內需市場規模已達世界第一,各大半導體廠漸漸往中國靠攏,以求取得先機。2007 年英特爾就砸了 25 億美元在大連蓋 12 寸晶圓廠,2014 年更直接入股陸晶片商展訊,展開技術合作,2012 年三星也在西安建其在中國的第一座晶圓廠, 300 億美元的總投資金額之高,創下中國外資單一投資最高金額。
臺灣晶圓代工大廠聯電在 2014 年底,透過參股的方式通過審核登陸設 12 寸廠,目前已開始如火如荼動工興建廠房,以求明年爭取更多中國市場訂單,接著力晶在 6 月也宣告參股設 12 寸晶圓廠生產驅動 IC。而臺灣的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期望以獨資的方式到中國設 12 寸晶圓廠,以求保障制程技術、管理流程不被外流,而遲遲未有動作。
技術與商機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先前政府的法規是為保障產業技術不外流而設,但站在廠商的立場,現在似乎卻成了保全技術的絆腳石。在保住臺灣技術優勢之余,當三星英特爾都積極布局、陸廠中芯也都開始積極布局時,如何讓臺廠有足夠的空間伸展拳腳,以取得較佳的競爭地位,值得有關單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