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化,趨勢在加速
消費升級和高端向低端滲透成為汽車電子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2006年到2012年,國內汽車行業結構明顯提升,10萬元以上車型占比從34%增長至55%,隨著汽車消費升級,以及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產業結構升級將快速推動汽車電子配置的滲透。
全球汽車電子產業規模快速增長,遠高于汽車行業平均增長水平。2008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為1340億美元,我們預計到201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2400億美元,復合增速接近10%,高于整車平均增速。
我國汽車電子市場占有率迅速提升,市場空間有望突破5000億。我們認為,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汽車電子市場增長率較快的國家,未來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可能實現15%左右的持續增長。
功能型汽車電子普及率提升,車載電子方興未艾
長期看,“無人駕駛”+“車聯網”代表未來汽車發展的終極方向,汽車電子化、智能化的趨勢貫穿未來N年。
短期看,安全駕駛輔助系統、車載信息系統將是未來汽車電子的主要增長來源。
駕駛輔助系統為代表的汽車電子處于高速增長期,主流汽車所配置的主動安全技術日益普及(當前主流技術介紹詳見中信汽車報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駕駛輔助系統的裝配率提升空間巨大。
車載信息系統:由“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轉變
車載電子領域,導航和影音娛樂系統的普及,為汽車電子公司拓寬市場空間。以2000-3000元的均價測算,車載導航和音響未來的市場空間約為500-600億元。
汽車將成為智能終端第四屏。車聯網借助裝載在車輛上的傳感設備,收集車輛和車內乘員的信息,通過網絡共享,實現駕駛員、車、行人、車聯網平臺、城市網絡的互聯,從而實現智能、安全駕駛,以及享受技術+生活服務等。
信息處理等五類底層零部件受益(五類零部件具體介紹詳見中信汽車報告)
一、信息采集:傳感器、攝像頭等元器件將大規模使用。
二、信息處理:微處理器裝配數量大幅提升。
三、信息顯示:中控觸屏設計漸成燎原之勢,或將告別按鍵時代。以2014北京車展參展車型為例,平板大小的中控觸摸屏成為中高端車型標配,并逐漸向低級車滲透。
四、信息交互:車載智能信息系統群雄割據,Android和IOS或將統一全局。如今國內外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推出各自系統(具體車載系統詳見中信汽車報 告),當系統開發技術已不成障礙,作為車聯網的核心接入平臺,確定車載系統的統一標準是實現多品牌車輛互聯的技術前提。無論花落誰家,Android、 IOS統一車載系統可以徹底地解決汽車信息孤島的問題,實現汽車多終端互動。
五、信息通訊:4G時代來臨,車載無線熱點營造移動 WIFI場。截至2017年,配有LTE的互聯汽車的全球總量將會增至1600萬輛。LTE的應用將會帶來更豐富的車載功能,如云平臺信息共享、交通狀況 動態分析、實時視頻會議等,以上車載功能在直接帶動硬件LTE模塊發展的同時,也會催生巨大車用App系統市場。
海外巨頭優勢難以撼動,中國企業機會在并購和合資合作
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市場地位穩固。根據 《美國汽車新聞》2013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名單,其中博世連續三年蟬聯榜首,收入規模達到368億美元;電裝、愛信精機、江森自控、矢 崎、李爾、德爾福、天合、法雷奧、偉世通等巨頭位居第二至十位。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業務范圍廣泛,在車身控制系統、駕駛輔助系統、音像、信息娛樂系統等汽車電子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當前投資A股汽車電子公司的主要思路是兼顧并購和合資合作兩條主線,中長期看,一些自主汽車電子公司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拓展也值得期待。
中國汽車電子公司整體實力相對較弱。根據《中國汽車報》組織評選的“2013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大部分以汽車關鍵動力總成為主營業務,而以汽車電子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整體實力較弱,僅7家公司上榜。
國內的汽車電子合資公司盈利能力較強。本土企業在技術、資金方面相對薄弱,但整車廠的關系相對穩固;外資零部件企業則掌握了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因此,合資公司兼具兩者優勢,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投資評級和公司推薦
考慮汽車電子化進程加速,預計將帶來千億量級的新增市場,首次給予汽車電子行業“強于大市”評級。我們認為,海外汽車電子巨頭核心競爭力強,中國企業當前市場地位、能力仍偏弱,未來更多的機會來自并購、合資合作。
建議關注三類公司:
1、通過并購、合資合作方式已經成功拓展汽車電子業務的企業,如:東風科技、一汽富維、華域汽車、均勝電子、威孚高科、京威股份等。
2、未來具有并購、合資合作潛力的零部件企業,如:寧波華翔、星宇股份、富奧股份等。
3、積極拓展汽車電子的電子企業,如:立訊精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