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信現在多數用戶手里都有SSD吧,它的優缺點,我就不多說了,相信用過的網友,心中肯定有數。如何判斷手里SSD的好壞,現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跑分測試 了。比起以前,現在用來測試SSD的軟件是越來越多,功能也是越來越強,有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樣子。這些軟件中到底那些軟件比較好用,那些軟件比較奇特?最 近天天折騰SSD,對這些軟件也算有一點小小的了解。
我現在使用的SSD是從京東購買的一款東芝(TOSHIBA) Q系列產品,容量為128G,型號是DTS312,當時的價格是499元,現在看了一下還是499元,價格沒什么變動。其實是硬件,價格總會降的,但早買早享受,還是有一定道理,就是看自己需不需要了。
128G的容量,對于我而言,基本上也是是夠用了,反正作主盤安裝操作系統,常用軟件也用不了多少容量。當然用大容量的HDD作從盤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幾款游戲,幾部高清,就會讓硬盤容量捉襟見肘。
對于SSD而言,目前使用的win7,win8.1操作系統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支持,所以盡量使用這類比較新的操作系統還是有好處的。其實現在測試版的win10操作系統,對SSD的支持,也不錯,喜歡嘗鮮的網友可以試試。
目 前英特爾平臺對SSD的支持比較好,如果你比較在意SSD的性能,建議使用英特爾平臺。如果不太在意,用AMD平臺也可以。如果你使用是老平臺,甚至硬盤 接口還是sata2的,也是可以使用SSD的,只是建議不要購買太貴的SSD產品,以免造成浪費,當然有錢,任性的除外。
對于sata硬盤數據線而言,也是有sata2與sata3之分的,所以盡量使用上面標注有sata3,SATA 6Gbps的硬盤數據線。當然有的數據線上面雖然標注有sata3的標識,但是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如果你的設置完全正確,但SSD的得分總是比正常的分 數要低,那不妨換根數據線試試。
一些支持sata3接口的老AMD平臺,我的建議就是能不用,盡量不用,尤其是一些非一線大廠的主板產品,更要遠離。因為這類產品,折騰起來太過麻煩,而且性能也只比sata2接口的高那么一點點,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下面介紹測試軟件,測試數據全部是DTS312 SSD的。
1:CrystalDiskInfo V6.3.0
CrystalDiskInfo是一個十分小巧的軟件,它通過讀取S.M.A.R.T了解硬盤健康狀況。打開它,您就可以迅速讀到本機硬盤的詳細信息,包括接口、轉速、溫度、使用時間等。軟件還會根據S.M.A.R.T的評分做出評估,當硬盤快要損壞時還會發出警報,支持簡體中文。
說說使用感受吧,這款軟件還是很好用的,雖然對一些SSD識別的不是太好,存在一些BUG,但整體來說,是款實用的軟件。
2:AS SD Benchmark(1.7.4739.38088)
AS SSD Benchmark是一個專門為SSD測試而設計的軟件。可以測試出固態硬盤的持續讀寫性能,包括4KB小文件的傳輸性能等等,成績顯示可以分為兩種,一 種是MB/S的形式,另一種是IOPS形式,分別測試讀寫速度。在View選項中可以切換插卡兩種形式的測試結果,無需重新測試。AS SSD Benchmark ver1.7.4739.38088為目前最新的版本。最常見的固態硬盤基準測試,綜合各方面體現固態硬盤的基礎性能表現。通過AS SSD Benchmark就可以查看當前SSD硬盤用的是什么驅動,顯示msahci用的是微軟自帶的SSD硬盤驅動。
在win7操作系統下,AS SSD Benchmark顯示msahci,說明用的是微軟自帶的SSD硬盤驅動,顯示iastor,說明使用的是intel RST驅動。能過使用,我個人感覺intel RST驅動更好一些。
AS SSD Benchmark這款軟件可以說是測SSD的必備軟件了,得出的數據一目了然,目前存在的不足,就是最新的版本無中文版。
3:HD Tune Pro(5.50)
HD Tune Pro是一款硬盤性能診斷測試工具。它能檢測硬盤的傳輸率、突數據傳輸率、數據存取時間、CPU 使用率、健康狀態,溫度及掃描磁盤表面等。另外,還可詳細檢測出硬盤的固件版本、序列號、緩存大小以及當前的傳送模式等。目前此軟件的最新版本為HD Tune Pro5.50。傳統的4K及隨機讀取測試軟件,參考價值高。
一款很精典的硬盤測試軟件,功能比較豐富,而且有中文版本。不足之處就是做寫入測試時,就得刪所有分區,感覺有些太過麻煩了。另外鍵康功能很實用,可以及時的了解硬盤的健康狀態。
4:DiskMark(V3.0.3 x64)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簡單易用的硬盤性能測試軟件,但測試項目非常全面,涵蓋連續讀寫、512K和4KB數據包隨機讀寫性能,以及隊列 深度(Queue Depth)為32的情況下的4K隨機性能。隊列深度描述的是硬盤能夠同時激活的最大IO值,隊列深度越大,實際性能也會越高。
一款中規中矩的軟件吧。
5: AnvilBenchmark(V110)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是一個專門為SSD測試而設計的軟件,只要點擊RUN,所有測試就會自動完成,也可以分別隊單獨的項目進行獨立的測試。還可以對測試文 件大小和測試的磁盤進行選擇。根據SSD在實際使用中讀取比寫入更加重要的特點,讀取部分分為六項:Seq 4M、隨機4K、隨機4K QD4、隨機4K QD16、隨機32K、隨機128K,寫入部分僅有四項:Seq 4M、隨機4K、隨機4K QD4、隨機4K QD16。最后匯總讀和寫的各自分數,并得出總分。支持TRIM功能。另外,右下角的硬盤信息顯示的非常詳細,包括品牌、容量、固件版本等 等,Anvil's Storage Utilities還可以直接進行測試成績截圖,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不錯的軟件,測試的數據非常的豐富,可惜無中文版本。
6:TxBENCH(0.95 beta)
TxBENCH是最近才流行的SSD測試軟件,除了有基礎測試項目外,還支持自定義測試項目,可以自由設定測試的區塊大小、隊列深度等等,還有全盤寫入 測試(FILE和RAW都支持)。SSD特性檢測功能比CrystalDiskInfo更全面深入,是否支持Device Sleep功能也能檢測出來。甚至還有Secure Erase安全擦除,分4種模式:標準Secure Erase(擦除FTL層)、增強Secure Erase(擦除FTL并清空NAND閃存)、Trim所有SSD空間、覆蓋寫入全盤所有扇區,以及手動Trim功能。
功能強大,可惜無中文版本。
7:ATTO Disk Benchmarks(V2.47)
ATTO Disk Benchmark 是一款簡單易用的磁盤傳輸速率檢測軟件,可以用來檢測硬盤、 U盤、存儲卡及其它可移動磁盤的讀取及寫入速率。該軟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數據測試包,數據包按0.5K、 1.0K、 2.0K直到到8192.0KB進行分別讀寫測試,測試完成后數據用柱狀圖的形式表達出來, 很好的說明了文件大小比例不同對磁盤速度的影響。最大讀寫測試對比,著重體現壓縮和非壓縮SSD的成績表現。
軟件較老,寫入,讀到的數據是KB/S,做對比時,需用戶自己換算成MB/S。
8:HD Tach (V3.0.4.0)
HD Tach是一款專門針對硬盤底層性能的測試軟件。它主要通過分段拷貝不同容量的數據到硬盤進行測試,可以測試硬盤的連續數據傳輸率、隨機存取時間及突發數 據傳輸率,HD Tach讀速度測試不依賴于文件系統,曲線成績基本相當于硬盤內部傳輸速率測試。體現的是很理想化的硬盤速度,其外延部分大約是磁盤性能表中buffer to disk項目的反映,而真實應用中,極少有機會達到這樣的高度。
軟件太老,只能在XP兼容模式下運行。
9:PCMark7(V1.4.0)
PCMark7是Futuremark發布的一款測試軟件。PCMark 7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測試項目,可以從不同角度衡量系統的性能,內容包括:存儲:Windows Defender、圖片導入、游戲、視頻播放與轉碼、圖片處理、網絡瀏覽與解密等等,這里我們針對SSD只選擇了Secondary storage suite輔助硬盤測試,PCMARK 7硬盤測試,測出的是真實的量化性能,而非只是一個簡單的分數。
PCMark 7 1.4.0除了標準測試結果外,在PCMark 7 Storage(存儲)測試中,還會匯報額外的“Raw”(原始)結果,從成績計算中排除了公制空閑值。
相對來說,這款軟件的體積要比之前的幾款大一些,但是測試出的數據,更加接近實際使用的中數據。不足之處,就是軟件無中文版。
10: PCMark8(v2.3.293)
PCMark 8是一套針對PC系統進行綜合性能分析的測試套裝,不過這次需要操作系統至少是微軟的Windows 7,Windows
Vista/XP則完全被淘汰,Windows 8也同樣可以進行測試。這次Futuremark發布的PCMark
8采用了分項測試的方式,這一點和之前的有所不同——之前版本的PCMark雖然也同樣具備了不同的分項,但都需要使用者在設置項目中進行調試,而
PCMark
8則直接將各個項目進行了分類,我們在進行測試之前就必須選擇其中一項,這幾個項目分別是Home、Creative、Work、Storge和
Applications。
PCMark 7的升級版本,測試數據更加全面,而且自帶中文版本,更加實用,不足之處就是測試時間較長。
小結:這十款軟件,都是在測試SSD時常用的,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手里SSD的性能,不妨試試。如果你覺得太多的話,我推薦AS SD Benchmark(1.7.4739.38088), AnvilBenchmark(V110) , PCMark8(v2.3.293)這三款軟件,前二款軟件的測試結果,更加接近理論數據,后一款軟件的測試結果,更加接近實際使用時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