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APP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已經趨于極限之際,智能硬件,作為物聯網時代的典型產品悄然發芽。2012-2014年上半年,智能硬件經歷了萌芽、摸索及爆發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市場熱度逐漸升溫,市場份額成倍增長。成千上萬的新產品浪潮般涌現、千萬級的眾籌額令人咂舌,不但BAT巨頭積極加入,還有草根團隊的閃耀轉變。
在智能硬件最火爆的時候,甚至出現了是個idea就能從投資人那里拿到錢,去深圳溜達一圈就能創造個新硬件的畸形現象。過熱的市場催生出大量的泡沫,而現在,這泡沫似乎要破裂了。
沒有了以往那些瘋狂的投資人和他們手中的熱錢,智能硬件的整體融資規模相應的在下滑。據不完全統計,雖然在2014年全國有近70家智能硬件企業拿到融資,融資總規模約為5億美元,但這其中能拿到B輪及B輪以上的企業卻幾乎沒有幾家。智能硬件火爆期眼看快要過去,然而真正的爆款卻未曾見多,最近一兩個星期,朋友圈里甚至還在大肆流傳著一份驚心動魄的“智能硬件死亡名單”。這種種現象似乎都在說明:寒冬,來了。那么,智能硬件這顆還沒有完全長成的小苗能否熬過所謂的寒冬呢?
但是似乎有人并不覺得寒冬有什么可怖。2015年11月14日,在和騰訊眾創空間、洪泰創新空間合作后,京東旗下JD+孵化器又和太火鳥達成合作,將招募10個智能硬件創業團隊進行聯合孵化。之所以選擇在這個被稱為“寒冬”的時間發力智能硬件,太火鳥創始人雷海波表示:智能硬件熱還沒有退潮,“寒冬”只是一場小雪,可能過完年又恢復了,無非是過年之前大家又冷靜了一段時間。
當日同樣現身中關村創業大街京東JD+智能奶茶館的京東智能生態事業部總經理劉子豪也對雷海波的觀點表示認同,他認為:冬天和春天一樣,和秋天一樣,都是一年四季的一部分,有春天必有秋天,有秋天必有冬天,所以如果創業者說,哦,現在是冬天,我回去了,那他就不該創業。創業者應該回到創業的本質,產品的本質,即能給用戶消費者群體帶來價值嗎?對這個事業有沒有信心?如果上面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管它是冬天還是春天,都可以創業,而且成功的幾率很高。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別人看到的冬天就是他最好的季節。劉子豪先生的話贏得了在場許多人的共鳴,作為生態事業部的總經理,他也一直力圖將京東的生態觀貫穿整個孵化器的始終。
筆者有幸在活動結束后對雷海波、劉子豪以及京東JD+開放孵化器總監劉向鋒進行了面對面的專訪,收獲良多。智能硬件這個方向沒有錯,智能硬件的秧苗也不會在這個冬天凍死,但是要想結出豐碩的果實,必須得有健康扎實的生態土壤。
土壤要扎實:漂浮于鏈上是“虛”,垂直打通一點才是“實”
生態本來是一個生物上的概念,但突然有一天,所有企業卻都在講它了。作為意識層面的東西,稍有不慎就會把生態做“虛”、做“假”、做的“形式化”,那么京東是怎樣落實這一點的呢?劉子豪先生給筆者做了十分生動的解釋。
京東的生態觀可以用一個“T”字來形容,T是一橫加一豎,一個創業企業需要的服務如果橫著排起來,從創意開始,到資金,到市場策劃,到研發,到供應鏈,最后到上架,有許多的問題需要克服。如果把每個點串起來,就是一條線,這是創業企業需要的長長的一條服務線。T還有一個豎,如果把每點打穿,往下面做深做實,就是一條往下的線。京東做的整個生態就是一條橫線,然后在其中找一個點打透、打穿,做專業、做實了,就是T字那條豎線,如果說只是停留在橫線上,那就是虛。京東根據自己品牌的特點和資源的優勢,選了很少的幾個點,像已經公布了的首發,這是一個點,打透打深了就是T字的一個豎。
為什么會選擇首發作為打出的第一個“T”呢?京東JD+首發負責人于騰補充道:其實營銷這個環節挺長的,就是你從一開始融資的時候就開始吹牛逼,一直到散伙還在吹牛逼,在整個環節都在吹牛逼,哪個環節吹牛逼最有意義?就是首發環節,因為錢已經發到供應鏈了,貨已經進入京東艙了,這樣時候再賣不出去就傻眼了,而且錢必須要花出去的時候,這個時間營銷的痛點是最痛的。”
生態需開放:不止自己打出一個“T”,還要聯合朋友打出一道“墻”
生態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這就注定了單單一家企業是做不了生態的。
京東JD+孵化器的開放第一體現在它的中立性上,它是一個第三方的平臺,希望通過孵化投資和合作讓更多智能企業成長起來。而在看待智能硬件創業企業的態度上,則把它們當做是一個獨立的項目,希望因此接觸并容納進多元化的智能硬件產品。
開放的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體現在合作上面。京東如果沒有伙伴的幫助,不可能把“T”字的所有點都打透,所以京東需要跟太火鳥這樣的公司合作,在服務線的橫線上拉上朋友們,找到有特點的打穿幾個T,再聯合朋友把T串起來,讓朋友來T你分憂,T你解難,T你上市,這一路T下來,雖然每個T都是一條線,但是合起來就變成一個面,就全線打通打透了。最后,這些“T”會形成一堵墻:創業之強,創新之墻,生態之墻。
再好的土壤,也需要努力的種子
雖然京東聯合太火鳥一心想為智能硬件創業者提供健康扎實的土壤,但無論是為了平臺本身的利益還是為了智能硬件產業未來的發展,找到優秀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都非常重要。
那么,怎么在幾百個臭皮匠里撈出那么十個未來的喬幫主呢?
劉向峰表示:孵化器現在看項目還是希望從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市場的角度,就是評估一個項目在未來是不是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第二個是專業路演評審,平臺會找專業內的投資人幫忙一起評估,從投資的角度看一個項目的價值夠不夠,如果兩個維度都可以,既在市場上是一個比較寬的跑道,又從投資人的角度覺得這個項目比較有價值,就可以進入孵化階段了。
有時候,創業者的特質也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法寶。劉子豪先生表示藝術家是很有潛質成功的一種人,因為他們很執著,做事靠的是信仰,這樣才能不被外界所累。而雷海波先生因為自己在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方面都頗有建樹,所以傾向于技術趨向的項目。
最后,筆者還想談談京東和太火鳥打造這片生態土壤的意義。好比某個創業者是搞研發的,但是為了產品宣傳,他需要去認識圈子里的所有人,需要跟人見面就打招呼,這對一個技術宅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讓創業者來做這個,就是一個痛點,但是如果通過另一個平臺來給N家公司做同樣的事,那立刻就不一樣了。因為平臺可以去跟100家媒體交流,然后再去為這N家公司服務,就會形成價值。這也就是JD+想做的:通過高成本建立一個高壁壘的高效的服務,但是能夠重度復用,很有意義。
做個比喻,這種事對于單個的初創者來說是苦差事,屬于建高速公路的事,現在有JD+做了,他們希望的就是創業者能在這條高速公路上暢快拉風的開車。
現在,京東是以公益的心態在推動智能硬件產業的發展,但是相信在未來,平臺也一定會因為智能硬件的碩果而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