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成以人為本的個人化健康管理?富士通(Fujitsu)認為,建構從出生到終老的“生命管理基礎結構”,配合徹底追蹤,將可有效協助達成個人化健康管理,延長健康壽命。
根據富士通未來醫療開發中心資料,在富士通的概念中,生命管理基礎結構就是建構起健康照護個人服務平臺,同時納入電子病歷系統、照護業者輔助系統、健康管理輔助系統、區域醫療網路等系統網路,形成一個嚴密的健康照護網絡。
在該平臺上,記錄著每個人從搖籃到進墳墓前的所有健康訊息。
從還在母親肚子里頭,便可借由產檢建立健康數據;出生后則持續整合紀錄各種訊息,范圍涵蓋兒童疾病管理、預防接種到個人病歷、用藥紀錄、運動注意事項、健康管理以及照護輔助等,于是便可建構起個人醫療大數據資料庫,也可隨時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態。
打造個人健康資訊銀行 衍生種種商機
富士通更進一步構筑健康資訊產業未來景象。在其構想中,將以個人健康資訊銀行為中心,延伸出專門利用資訊的產業、資訊研究和研發利用機構以及使用資訊或租賃感測器的商業模式。
個人健康資訊銀行主要包含三類型資訊。第一為基本資料如姓名、地址、血型、基因組等,第二為健診紀錄、治療紀錄、給藥紀錄、生活紀錄等歷史紀錄,第三則為由穿戴式感測器、智能型手機或是看護等所傳遞的即時資訊。
前述之個人健康資訊,除了具有服務個人健康保健之價值外,也可依據個別服務,例如健身房、美容診所、急救責任醫院、保險等服務,與個人確認是否公開資訊以活化資料;另外,學術機構和制藥或醫材業者,也可在獲得使用目的同意后,利用匿名資訊進行研發。
而從其中衍生出來的商業模式包括資訊使用費用,如提供匿名資訊的費用或權利金等、云端服務使用費用,以及資訊感測器租賃費用等。
富士通未來醫療開發中心執行長合田博文強調,整體系統架構及服務并非一家公司即可完成。起初的基礎架構也許由大公司主導建構,完成之后,大公司并無法完成平臺架構上面所有血肉,所以需要許多小公司共襄盛舉,才能提供最好的服務給使用者。
智能住宅協助掌握日常 有異常及早就醫
另外,在物聯網技術應用上,2013年富士通研究所與愛爾蘭富士通和愛爾蘭研究機構CASALA(Centre for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Ambient Living Awareness)、INSIGHT@UCD(insight Centre for Data Analytics at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合作投入開發可看護年長者及患者的智能住宅,并在2015年宣布初步成果。
此智能住宅科技可從年長者日常生活習慣行為及早發現異常狀況,補足醫療院所的醫護人員無法注意之處。研發團隊在住宅里嵌入約110顆感測器,包括光線、溫度感測器等環境感測器,以及門扉、窗戶、床鋪等設備感測器,再搭配居住者配戴的智能型穿戴裝置,協同偵測。
日常生活中種種細微變化經由分析后,便可及早發現生活習慣或是癥狀的變化。
譬如可從數居分析中發現居住者近期行走特別緩慢,關節可能出問題,或是在某種光線之下特別容易跌倒等,如此便能及早交由醫師診斷,或搭配診斷紀錄資料庫在定期復檢時協助醫生判斷。
起步晚不代表慢 先投入再求進步
大同醫護總經理陳立民認為,臺灣ICT產業強大,在切入醫療照護領域時與富士通的發展類似,但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日本電子病歷發展得早,但臺灣從2005年才起步。不過在短短數年間,全臺494家醫院已有70%建構起電子病歷,表現可圈可點。未來若加上云端用藥資料,將可以有效協助樽節健保。
神通資訊科技處長黃家煦認為,產業應該思考什么才是屬于臺灣人或是華人圈形成專屬的平臺服務生態系,在這樣的場域中才有自己獨特的創新。
雖然臺灣不能丟失制造業基礎,但需明白物聯網只是個工具,而非“生財”工具,真正的生財工具是平臺、服務。例如神通配合政府政策投入健康銀行,提供可攜帶病歷服務,但是如果沒有后續的平臺服務加值,僅是資料可攜帶并不能帶給使用者太大價值。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指出,智能健康照護產業仍然有其學習曲線,臺灣得先求有、再求好;先讓廠商有利可圖,進而刺激研發,帶動全民福祉。他也認為,未來醫療會漸漸離開醫院,因為很多資訊是離開醫院后才能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