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設備在中國發展迅速,目前國內有大量包括手環、手表、眼鏡等各式各樣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創新創業團隊。
在這個迎合受眾需求的時代,智能可穿戴在借助CES展這一平臺展現其可觀前景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產業鏈技術的短板及難以逾越的創新瓶頸。
作為全球科技界的年度盛會,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后文統稱CES)向來被視為行業最前沿科技發展和潮流趨勢的風向標,而日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2016年CES不僅指向了當前行業的突破及亮點,更從側面反映出科技領域的一些潛在短板與發展瓶頸。
單就智能硬件這一品類而言,在智能穿戴產業專家陳根看來,今年的這場CES展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三點非常重要的啟發。“智能產業將進入調整期,產業鏈技術問題已經成了關鍵瓶頸,產業技術標準也難以統一。”陳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迭代創新引領產業步入調整期
毋庸置疑,隨著全球智能可穿戴產品出貨量的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涉足這一領域,這也讓不少業內人士大呼:智能可穿戴在近幾年會風頭強勁。
陳根對此也予以一定的肯定。回憶起在2015年的CES上,三星發布虛擬現實VR頭戴設備時讓人印象深刻,“今年除了傳統科技巨頭之外,就連時尚界的大牌都開始推出虛擬現實VR設備”;另外,也有很多廠商迭代更新了旗下的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新品,“其中還有幾款手環都憑借個性化設計和豐富功能,以及智能化應用而備受用戶青睞”。
在過去的一年里,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新品不斷,很多大品牌如最新的三星Gear S2、Fitbit等,都紛紛在外觀上進行了不少升級,并在用戶最關心的精準率和體驗感方面做出了很多創新。陳根認為,這些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業內對今年CES上的大品牌帶來的迭代和更新充滿期待。
統觀今年的CES,陳根指出,出現了更多在國外大牌如Nike FuelBand及Jawbone等的風潮席卷下,具備健康追蹤功能的智能設備。“這些更新版本的智能設備在健康追蹤準確度方面都有所提升。”
顯而易見,盡管時間只間隔了短短一年,但近兩年CES的風向卻完全不同。陳根分析指出,去年的CES上,伴隨智能終端設備的興起,至少還有一些圍繞著智能穿戴來創新構建而出現了相對“新”的智能產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但從2016年的情況來看,并沒有太多新的產業技術出現,更多則是在原始技術基礎上進行的‘自然’升級、演變”。
從本屆CES的智能終端產品來看,不禁反映出了智能穿戴產品背后的產業鏈技術現實:產業鏈技術并沒有在一年的時間內實現突破發展。據陳根的觀察,他認為智能穿戴產業在2016年或將圍繞產品、技術的精細化來進行打造。“換句話說,就是可穿戴產業參與者在現有技術基礎上,亟需思考如何將性能、精準度、品質多方面做到更優,以此來提升競爭力。”
可以預見的是,2016年的智能硬件產業,特別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將進入一個調整期。陳根認為,在這一過程中,盡管智能可穿戴產品在功能上并不會有太大的技術性突破,但必然出現產品技術性能趨同性加重的市場狀況,同時會帶來相較去年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當然,這將倒逼相關企業開始真正地關注用戶,并開始尋找用戶與產品間的需求差異化。”陳根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這對于廣大智能可穿戴產品用戶而言顯然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