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首家VR樂園悄然在上海八號橋現身,吸引了很多VR好奇者的目光。據了解,該樂園的VR硬件投資達上百萬元,由米粒影業投資建造。
“你明明知道是這虛幻的,但太空險道、駕駛飛船逃離等都讓你猶如身臨其境,不自覺地緊張害怕。”虛擬現實(下稱VR)樂園體驗者小林如是感慨。
“戴著設備,看上去像二傻子,玩起來才知道害怕。它把你帶入了一個危險的宇宙世界,你明明知道是這虛幻的,但太空險道、駕駛飛船逃離等都讓你猶如身臨其境,不自覺地緊張害怕。”虛擬現實(下稱VR)樂園體驗者小林如是感慨。
興奮之余,小林頗為遺憾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惟一的缺點就是只有20分鐘,時間太短了,不過癮。”
VR越來越近
“我們在2015年初,就有了建立VR樂園的想法,花了一年時間,終于實現。”米粒影業副總裁陳琪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上,VR這個詞,在今年熱得燙手。用蘋果CEO庫克在近日財報電話會議上的話來說,這并不是小眾技術,它真的很酷,會有很多有意義的用處。
特別在全球資本市場動蕩,2016年的開局有著太多讓人心情沮喪的情況下如何尋找投資熱點,成了眾多投資者迫切想解決的問題。于是,VR概念瞬間引爆了市場。
即使A股劇震,但VR概念股一直表現不俗。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概念股近日再度活躍。包括易尚展示、暴風科技、奧飛動漫等在內的相關概念股紛紛大漲,其中易尚展示更是以近200%的漲幅令人目瞪口呆,似乎絲毫不受股災行情影響。
那么,眾所關注的VR技術到底是什么?目前產業鏈發展程度如何?目前的發展有什么瓶頸?VR概念股真值得投資嗎?
場景投資產業鏈
VR這項技術能否普及,運用場景變得很重要。于是樂園成了近來VR投資比較熱的方向,不少電影和游戲公司都將它作為投資VR領域的一個通道。1月21日有消息稱,在美國猶他州林登,首家VR主題公園The Void已開始了Beta版測試,將于今年6月正式推出。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盛大就是The Void的背后投資者,且已拿下了The Void的中國運營權,中國第一家VR主題公園最晚將在明年推出。盛大新聞發言人諸葛輝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并未明確否認該消息。
米粒VR樂園雖然不大,卻是目前中國第一家,世界第三家真正意義上的VR樂園。在硬件設備方面投入了兩三百萬元。
“我們現在團隊一共20人,主要還是負責系統集成方面的工作,未來會開發更多好玩的內容,目前的體驗內容是根據我們2017年底或2018年初將上映的電影星核的內容而建的。”陳琪祎如是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陳琪祎透露,“當初看到Oculus推出VR頭戴設備,我們就有了將VR帶入中國市場的打算,作為電影公司,布局VR自然是希望通過VR技術讓觀眾有更好的直觀體驗,并逐步打通全產業鏈。”
“未來我們還會建米粒VR影院,盈利模式方面,我們不僅賣樂園門票,還有自己的咖啡館,販賣一些小的周邊衍生品。我們希望以VR為契機,打造一個迷你環球世界或迪士尼樂園的商業模式,復制到全國各地。”陳琪祎透露,米粒影業將以上海樂園為試點,將VR樂園模式復制到全國,未來兩到三年在全國開50到100家樂園。
據悉,上海的米粒VR樂園平日售票為80元,周末為120元。“自從樂園開業后,咖啡店的營收同期翻了一倍。”陳琪祎透露。
門檻高、瓶頸硬
VR樂園建了起來,是否代表著VR技術已可深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其實不然。
陳琪祎坦言,雖然樂園是VR技術一個很好的運用場景,但如今的VR技術在2C市場的商業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內容是最大的瓶頸,也是VR硬件進入家庭的門檻。
“現在頭戴設備最強生產商有3家,他們分別是Oculus、HTC和索尼,我們用的就是Oculus的設備,但除了Oculus此前宣布要推出消費者機型外,其他兩巨頭都還沒有進行量產,主要都是專供內容開發商的開發樣機。”
陳琪祎告訴記者,之所以不量產,主要是內容生產的瓶頸。硬件技術,比如顯示屏等,對于普通體驗者來說,很難體驗出差異化,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是體驗感,有沒有可玩性。“人們不會為了看3D而去看3D電影,去看還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內容好看,VR的運用也是一樣,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要有可玩性,可玩性則建立在游戲的開發上”。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老話題:VR的發展是應先有機器還是先有內容。如今三大巨頭的頭戴設備不便宜,所以市場有限,而內容開發,尤其開發一款大型虛擬現實感的游戲很燒錢,這涉及到計算機的算法,內容設計很多方面,一般投入都需上億美元級別,所以很少有內容開發者愿意試著陪硬件商一起玩。
也許有人會納悶,既然能夠提供給VR設備的內容很少,市面上層出不窮的VR眼鏡又有何用?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淘寶上搜索關鍵詞VR眼鏡,顯示有多達100頁的信息,各類產品價格從一百多元到上千元不等。
“可以說,市面上大多數的VR硬件還都只在炒作概念階段,和3D眼鏡無異,消費者分不清3D和VR的差別。”圖漾科技市場負責人徐韜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如今的VR頭戴設備主要有三大類:一是連接電腦平臺的,二是連接手機平臺,三則是一體機,將內容集結在頭戴設備中,后兩者的技術相對簡單一些,因此市面上,像淘寶上的產品,大多數是一體機或是插入手機式的頭戴設備。
“在VR產業短期無法商業化的困局下,其實觀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打破電影院和電視等的場景固化局限和手機的小畫面視聽缺陷,做極致發燒的影音數碼新設備,打造移動私人巨幕影院,并逐步在成熟的觀影功能基礎上替代VR功能。”海鯨科技創始人&CEO王集森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他的團隊成立于2014年上半年,并開始投入VR研發,目前團隊有22人。
“我們的策略是從觀影頭戴設備切入VR行業,在VR還不成熟的時候先做好觀影這一基礎體驗。戴上我們的產品嗨鏡播放內容,可以看到750寸巨幕成像,有最高的單眼1080P分辨率、12片最復雜光學系統。目前嗨鏡市場價3999元,之所以貴,主要是貴在分辨率上。”據悉,現在嗨鏡已完成第一批量產500副,王集森2016年的銷售目標是能達到6000萬元。
據了解,就現狀而言,真正虛擬現實的游戲和視頻在全球范圍內非常缺乏。目前國內VR硬件公司已超過90家,但真正做定制開發游戲的公司只有9個。
同樣,人才也是個大問題,到底如何尋找到相關的人才,或培養各自所需要的人才,成了目前VR領域跨不過去的門檻。虛擬現實落地,依然還處于“虛擬階段”,進入家庭任重道遠。
扎堆搶食青蘋果
雖然VR技術和市場,目前都還是青蘋果,但這卻絲毫不影響投資商們扎堆搶食的熱情。投資者們似乎都有急切湊熱鬧的心態。
“我們目前的投資已達千萬元,也正在進行A輪融資。”王集森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
目前在硬件行業,VR當屬炙手可熱的創業方向。以2015年12月為例,宣布完成融資的10家智能硬件企業中,包括樂相科技、蟻視科技、驍龍科技、樂視投資的靈鏡VR等公司均與VR產業相關。
據Digi-Capital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投資者對虛擬現實和現實增強領域的投資總額接近7億美元。
其中,虛擬現實/現實增強獲得的投資已連續6個季度增長,僅2015年第四季度就吸引了2.5億美元投資,是2014年年中的6倍。同時預計,虛擬現實/現實增強(AR)將成為下一代平臺,到2020年,這將帶來1200億美元的增長。
高盛日前發布報告稱,到2025年AR和VR硬件軟件營收將達800億美元,如果它們迅速跳出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年營收最多可以達到1820億美元。考慮到產業可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解決延遲和其他技術問題,即使按最慢速度預測,到2025年時VR和AR的年營收也有230億美元。
國內的IT巨頭們也是紛紛發力,百度、騰訊、樂視、小米等大牌都已宣布進入VR市場。前不久,360在其奇酷手機發布會上,不僅推出了奇酷手機極客版,更推出360 奇酷魔鏡,開始在 VR 領域進行布局。
股民投資時機成熟?
“我覺得現在中長線布局VR相關概念股,時機到了。”一位私募投資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今年VR可能還會有再炒空間。他分析,現在股市大跌,稍微再等等,看中那些小盤股,應該會有不錯的賺錢效應。
安信證券分析師趙曉光放言,智能手機浪潮已結束,虛擬現實將成為下一個投資藍海。在趙曉光看來,虛擬現實行業拐點已經開始顯現,哪怕還未成規模,但也是市場會聚焦的因素。另外,股價還未啟動、未反映預期,配置風險低。
《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那些玩轉虛擬現實概念股中,除了有直接參與制造的上市公司,還蟄伏著眾多隱藏選手。虛擬現實股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五類:一是以暴風科技、樂視為代表的設備自營商。二是系統平臺商比如華力創通、川大智勝及大恒科技,其中川大智勝還成功開發了國內第一套三維人臉識別系統。三是后臺配套商比如海康威視,旗下擁有國內首款工業立體相機和工業面陣相機,除了能提供圖像數據之外,還能夠提供深度信息數據,實現物體的三維感知。四是硬件制造商,比如暴風魔鏡的主要供應商利達光電,Oculus鏡頭兩家供應商之一,歌爾聲學參股歌松光學等。最后一類則是控股或參股類企業,比如近期以B輪領投方式對從事動作捕捉相關技術開發及應用的諾亦騰公司進行投資的奧飛動漫,還有與HTC于11月17日就虛擬現實資源互惠合作達成戰略伙伴關系,未來將在Vive系列產品銷售、游戲運營、泛娛樂等多個方面展開合作的順網科技等。
在經歷了2016年開局的股市巨震后,上述股票一個月內都下跌了30%到50%不等。“VR領域的投資熱度會延續下去,目前的點位,尤其是長期投資者可以有選擇地進行VR概念股的布局。而未來隨著VR運用領域的拓展,醫療、游戲娛樂等板塊也會受益。”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VR孵化器項目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VR硬件的投資主要看是否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今年投資人更熱衷于對VR產業周邊而非硬件。
“首先我們不會投資VR硬件,我更看重的是VR項目是否具備長久性發展。”該負責人表示,誰要是搶先入局,且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誰就將會擁有較大且可口的市場蛋糕。
“現在VR整個產業鏈還在布局階段,VR元年從2014年說到今年,還在說元年,也許兩三年后,2C市場就會迎來爆發。”陳琪祎說,回頭來看,第一款智能手機出現在2003年,真正普及卻是在多年之后,VR的真正爆發年何時到來,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