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移動支付技術日趨成熟,目前業者已將腦筋動到發展汽車內支付服務,從近年科技大展中業者展出狀況,也可看出似乎汽車內支付時代就要來臨。但在實際推展上,仍面臨技術與基礎設施不足等限制,以及消費者支付應用習慣改變不易等挑戰,因此汽車內支付應用要見到成長起飛,恐仍有一段路要走。
據騰訊科技報導,隨著新型態移動支付服務相繼問世,已讓全球整體移動支付應用發展成為趨勢。此外,部分廠商也已推出汽車內支付相關技術,如在MWC 2016上,Visa便宣布與本田汽車(Honda)及線上車位預訂服務商ParkWhiz合作,發展汽車停車及加油支付流程,Visa為此并開發移動裝置專用系統“Visa Token”。
借由Visa這項技術,將有助汽車系統在停車場自動計算停車費,并透過應用程式(App)完成支付,加油時也可偵測加油量并自動完成支付。另外,Visa也與全球最大管理諮詢公司Accenture及披薩業者必勝客(Pizza Hut)合作,測試汽車內購買披薩服務,當用戶要抵達餐廳前,汽車系統會提前告知餐廳員工先進行餐點準備。
在上海MWC 2015展上,Visa便首次在大陸推出“移動互聯汽車”應用,要讓消費者在開車時無需智能型手機等移動裝置,就能透過汽車中控語音進行購物及支付。
其他如富豪汽車(Volvo)計劃于2017年,在自有Sensus系統中導入支付與停車應用,便于讓消費者可直接在車內進行支付;汽車大廠Seat也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及思愛普(SAP)合作,發展汽車內停車支付服務,可透過App完成各項流程。
福特汽車(Ford)也宣布與ParkWhiz及Parkopedia合作,在旗下全新FordPass應用中新增停車支付功能,讓消費者可直接透過Sync系統完成支付;阿里巴巴(Alibaba)也推出YunOS for Car系統支持汽車內支付,目前已相容于淘寶及支付寶帳號直接登錄;BMW也與支付寶合作,將電子商務平臺導入汽車內部。
雖然隨著車聯網技術不斷普及,可望讓上述系統更容易付諸實現,但實際上汽車內支付技術的上路,還需要如停車場、加油站等的基礎設施通通安裝到位、車廠與支付服務商的技術支持,以及通訊與安全技術的發展成熟后才有可能達成。
以基礎設施裝載為例,可能還涉及各方協調與合作,并非短時間內可達成。另外,這類汽車內支付屬于新型態支付服務模式,多數消費者仍不熟悉,如果要獲得市場上多數消費者接受并逐步習慣使用,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推廣及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