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利好不斷。在蓬勃發展的趨勢下,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時時刻刻震驚著新能源時代。3月16日下午,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運營建設研討會暨新華網與特銳德合資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新華網與特銳德通過強強聯合,加速城市充電設施網絡投資建設,為“互聯網+”注入新活力。
跨界攜手破題充電難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兩會”期間在“部長通道”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成長期,代表著產業調整的方向,預計今年比去年有一倍以上的增長。他同時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需要突破產品端的技術難題以及社會充電設施建設的瓶頸。
新華網與特銳德的合作開啟了跨界攜手破題充電難。“新華網與特銳德的合作并非傳統的商務合作,而是雙方聯手布局拓展一個新興產業,構建新的生態鏈。這種新的生態體系的建立無論對于特銳德或者新華網都是一次跨界的創新,是‘互聯網+’的一次新的嘗試。”新華網董事長、總裁田舒斌說。
特銳德是世界最大的戶外箱式電力設備研發、生產基地,在全國鐵路市場占有率第一,高達70%以上。根據新華網與特銳德達成的協議,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新能源充電樁、充電站建設,將涵蓋公交、出租、物流、小區、商超、企業、政府、酒店等多個領域。
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表示,雙方將在全國多個省市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新華網的平臺優勢與特銳德的充電樁技術形成有機結合。要讓更多人重視充電設施的便利性,讓更多合作方和利益方加入到充電生態建設,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普及發展。”
“截至2015年,初步統計國家公共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僅4.9萬個,按照此前的要求,在2015年到2020年間,我國將建設私人專用充電樁和公共充電樁達到480萬個,新建公用的公交出租等充換電站共計1.2萬多個,這對企業來說,預示著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研究員楊建波說。
充電設施需破解四大難題
“2015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新能源汽車產量最大的國家。不論是年產量還是累計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2016年到2020年將是中國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科技部交通領域科技項目專員王秉剛說。
盡管如此,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一些難題需要破解,王秉剛分別從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問題、便捷性、技術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首先,要關注安全問題。到2020年要完成480萬個充電樁的建設目標,這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提出非常大的挑戰。解決安全問題,能夠建立新能源汽車使用者的信心,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健康發展的基礎。安全使用問題的解決,需要充電設施生產企業,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采用更加先進的智能化技術來確保。
其次,要關注使用方便性。如何實現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施之間的兼容性,如何實現支付交費的便捷性,如何能夠方便地通過導航找到充電站等,企業必須通過創新,通過采用互聯網技術來提高服務能力。通過APP移動支付、導航等,了解車輛的狀態,預約充電車位等,這就是“互聯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
再次,要進一步考慮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問題。如何實現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建設的充分融合、如何能夠做到更好地利用電動汽車來接納分布式的汽車能源、怎么使電動汽車的充換電站成為智能電網的一個部分等。充電設施的生產企業在技術研發上需要有前瞻性。國家提出要促進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間能量和信息的雙向互動,要積極探索電動汽車的智能充換電業務,探索電動汽車利用互聯網平臺參與能源交易等新模式,這些都是未來創新的重要內容。
最后,要探索和創新商業模式。國家明確給予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支持,資本市場對充電設施投資的熱情明顯提升。新能源汽車總要逐漸走到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的環境里。在國家政策扶持的階段,企業一定要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充電設施的建設運營單位自我盈利和自我健康發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