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是從大數據視野來做頂層設計,而不是從信息化的角度做頂層設計。
當前,貴州全力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大數據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
談及為什么在貴州發展大數據,“生態良好、氣候涼爽、電力充足、地質穩定”是大家的第一反應。2013年,被廣泛認為是“大數據元年”,在各地對大數據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時,急于轉型發展的貴州已開始行動。短短兩年多時間,貴州已經實現了多個率先!在全國率先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率先制定大數據發展應用地方法規……
但是,產業基礎薄弱、大數據高層次人才匱乏,是貴州發展大數據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數據開放會導致個人隱私面臨安全問題。貴州應如何破題?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貴州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謝泉。
貴州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科技部863課題評審專家,科技部國際合作課題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教育部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貴州發展大數據,主要是缺高層次人才
這幾年,貴州大數據人才現狀和培養情況如何?
謝泉:2014年5月28日,貴州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立。以大數據命名并設置學院,這在全球是第一家。這幾年,我們引進了一名院士、一名千人計劃專家、兩名大數據領軍人才、十幾名博士,為人才培養注入了強勁的力量。
在全國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下,我們的學生是坐等工作上門。目前的狀況是,要是企業沒有提前預定,就很難在我們這里招到人了。
每年的畢業生,大概1/4考博、出國深造,3/4的畢業生進入行業企業就業。值得欣慰的是,至少有一半的畢業生,留在了貴州就業。
為促進人才培養,省政府還投入6000萬元經費進行學科建設。大數據相關實驗室也開始建設,目前相關設備正在調試中。
至于貴大,在大數據人才培養方面,除了大數據學院,還有一個大數據產業應用研究院。等國家公共大數據實驗室批下來,這三家機構就構成了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的鏈條,對大數據發展、人才培養更有助力。
在您看來,貴州發展大數據人才缺口問題難在哪里?
謝泉:貴州大數據人才缺口,主要還是缺高層次人才,集中在碩士、博士上。本科人才是不缺的,基本上能夠滿足需求。
碩士、博士的培養,存在一個現實的難題,就是學位點太少。全省高校中,只有貴州大學能招大數據方向的博士。培養的博士每年是個位數。研究生學位點也只有貴大和師大有。因此,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這幾年我一直在建議,國家應對西部高校的學科設置給予一些特殊政策,增加學位點。
去年,貴州省通過了《貴州省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您提出,要以此為“基本法”,出臺一系列專門法規。您的出發點是什么?
謝泉:我尤為關注數據交易的立法。數據交易意味著數據開放化了,這將考驗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政府必須在信息安全上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立法和規章制度管理。現在,貴州省走在了全國前列,出臺了首部大數據地方法規。貴陽市也成立了全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但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細化立法保障。
我建議數據交易法規體系的設計,應采取“基本法”加“專門法”的原則設計數據交易整體法規架構。其中,“基本法”為數據交易法律規范的總綱。基于基本法,針對數據交易的各個環節,再進一步制訂相應的專門法規。專門法規主要劃分為數據登記審查專門法規、交易市場專門法規、交易結算專門法規、數據交付專門法規等。
對于各專門法規的設置,您有哪些具體思考?
謝泉:比如,數據登記審查專門法規中,設置《數據交易登記管理法規》,對數據交易中數據資產的登記、審查流程,以及數據資產所有權的判斷方式作出規定。設置《數據資產合規性法規》,規定數據資產的可交易條件及禁止交易條件。
在數據交易市場專門法規中,設置《數據交易市場交易法規》,規定數據交易平臺的細項,并設計交易流程、異常處理及交易糾紛處理的原則。設置《數據交易開戶法規》,規定數據交易中心會員的開戶銷戶及權利與義務。
數據交易結算專門法規中,設置《數據交易市場結算法規》,規定數據交易市場結算的詳細流程。《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法規》,制定登記計算機構的賬戶管理及監督細則。
在數據交付專門法規中,設置《數據交付管理法規》,制定數據資產交易中的數據傳輸及交付管理事項,以及專業的數據交付平臺職能、權利與義務。
在數據交易中介服務專門法規方面,設置《數據交易做市商管理法規》,規定數據交易做市商成立的條件、業務范圍、業務開展方式、監督管理內容。
數據交易各環節須設置專門法規
此前一年,您赴北京順義區掛職。您認為,順義區智慧城市建設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謝泉:2015年1月8日,我正式到北京市順義區政府報到,掛任區政府副區長。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煉機會。讓我比較震撼的是,順義區5年投了7億元來建設智慧城市。
至于如何借鑒順義區智慧城市建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從大數據視野來做頂層設計,而不是從信息化的角度做頂層設計。
建設智慧城市,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政府、市民做事都越來越方便。以前各行業搞信息化,旅游的搞旅游,交通的搞交通,農業的搞農業,各行業之間還是不相通,壁壘重重。打個比方,某個地方發生了一起突發事件,交通怎么樣?天氣怎么樣?周邊環境怎么樣?以前,政府應急辦就只能召集各部門負責人來開會,或者是電話聯絡各部門獲取各種數據。而基于大數據視野下的智慧城市,應該是在事件發生的當時,現場的各種數據都能通過一個系統一目了然,便于快速決策。
不僅政府做事更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也更方便了。比如說,順義區推行“居民一卡通”,就在一張卡里,就醫、學習、五險……各行業都留了端口,相關數據都有了。區里面有一個總的大數據中心,縱向又和北京市聯系。這樣,各個條塊就都互通互聯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