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產業從2014年開始升溫,到2015年幾乎達到了爆火的程度,智能硬件領域也吸引了大量的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但從2015年年末開始,隨著資本逐漸回歸理性,智能硬件的投資熱有所降溫,那么2016年中國智能硬件是冷是熱?在智能硬件領域,有哪些細分品類更具有成長潛力?
2016年4月12日,京東智能聯合艾瑞咨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大智匯、大未來”2016中國智能硬件趨勢分享會,從京東與艾瑞聯合發布的中國智能硬件系列研究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2016年智能硬件的發展將呈現出一個平穩增長的態勢,智能硬件產業從萌芽期正逐漸走向青春期。
艾瑞智能硬件產業報告數字背后的變革
如果要問科技領域中的哪些熱點會最先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巨變,那智能硬件無疑是最有可能的一員。智能硬件的發展早已不是一天兩天,并且已經有很多產品上市,因此從前景上來看,智能硬件時代似乎會更早到來。我們可以看到,自2014年智能硬件再次升溫,再到2015年幾乎達到了爆火的程度,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其中。
在京東與艾瑞咨詢聯合發布的《2015年中國智能硬件產業系列研究報告》中,有一系列數據說明中國智能硬件產業規模正迅速擴大。2014年,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108.3億元,到了2015年就猛增到424億元,該報告預計到2016年,市場規模可達551.6億元。其中2015年中國有六大品類主流智能硬件產品,其銷量占到全部品類的67%,熱門品類的銷量已破千萬,如智能手環的銷量達到了2550萬臺,智能路由器的銷量也達到了1680萬臺。其余的如智能手表、智能秤等產品也銷量不小。
這些智能硬件領域比較熱門的產品,其線上銷量占五成以上,特別是典型的智能手環產品更是達到了近八成的銷量。艾瑞咨詢在調查用戶的購買習慣時發現,電商平臺是最主要的購買渠道,京東又是其中主要的購買平臺。據京東方面的數據顯示,2015年京東智能硬件的銷售額增長了將近1倍,2015年比2014年單品數量增長96%。
從報告可以看出,在中國智能硬件產業中,參與其中的企業越來越多,不僅硬件廠商眾多,品牌繁多,同時諸如京東、騰訊、阿里等巨頭也在搭建自身的生態平臺。而眾多的中小創業企業,除了可以加入巨頭的平臺之外,也還是有機會繼續站穩腳跟,只不過巨頭已經在產業鏈的各環節都提前占據,競爭的格局已經趨于穩定。而在整體智能硬件投資當中,近四成以上的投資都投到了智能家居領域,智能家居是2016年投資的重點,而這其中的互聯互通,有76%的參與企業的重點關注。
在發布會上,不管是艾瑞咨詢的資深分析師還是京東智能平臺品牌運營部總監李俊周,都向我們描述了過去幾年智能硬件產業發展的驚人速度。來自艾瑞咨詢的智能領域分析師張鳳女士表示,智能行業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發力支持、標準正在完善,經濟上智能硬件投資回歸理性;社會上生活趨向互聯網化、智能化;技術上日漸成熟,這些都為智能硬件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如果說過去幾年智能硬件產業還處于初創期,那自2014年之后,這個產業正逐步顯現出向成長期邁進的苗頭,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整體增速持續放緩,且資本市場階段性遇冷,使智能硬件發展更加理性,開始回歸價值本質。我們可以看到,投資智能硬件的項目數量基本穩定,四處盲目撒網的現象有所收斂,優質項目開始冒頭,整個智能硬件產業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進化。
如何看待智能硬件的冷熱分化
雖然中國智能硬件產業及市場規模正穩步擴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智能硬件產業一直都在受到投資者的熱捧,而且相對來說,還有用戶對智能硬件的依賴度還不高、智能硬件產品還不是剛需品等問題影響著產業的發展。就比如在2015年Q3季度,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資額遭遇大幅度下降,由Q2的45.4億元降至5.7億元。一邊是火熱的市場,一邊是初創的中小型智能硬件企業獲得投資越來越難,智能硬件產業出現了冷熱分化的狀況。就此現象,《老尚看科技》向李俊周先生提問,作為非常強勁的電商平臺和智能硬件產業孵化平臺,京東認為如何做才能讓智能硬件產業在相對平穩中向前走呢?
京東智能平臺品牌運營部總監李俊周
李俊周先生在回答中認同該現象存在,他認為這是智能硬件市場與產業從不同角度看待下的兩個狀態。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個市場的銷售量越來越大,用戶在京東平臺上對智能硬件產品的訪問量和評價都在非常迅速的增長,整個市場在擴大,而且非常迅速,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智能硬件產業還處在高速成長期。
而與此同時,2015年下半年到年底的時候遭遇投資遇冷,李俊周認為這更多的是從創業者的角度去看的,遇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創業的熱點不斷的轉換,例如以前做O2O、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可能之前是做3D打印,也許現在又在做VR、AR機器人,可能過一段時間又變了。
李俊周認為,智能硬件市場經過一年的發展,用戶越來越理性,選擇也更加實際,而創業者做的產品卻越來越多,例如智能手環上半年就扎推上市。這個狀況對用戶與創業者來說,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而京東正通過JD+的生態服務,來研究產品怎么樣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使整個產業更加平穩的向前發展。
未來智能硬件C2B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雖然智能硬件產業依然歡迎創新者,但卻基本已經告別了單打獨斗的時代。如京東、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不斷構筑自身的生態平臺,其目的就是希望夠吸引更多的團隊來參與產業鏈。而京東作為電商平臺和智能硬件產業孵化平臺,其構筑的JD+生態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特別是京東利用大數據,能夠為今后產品的研發方向提供更為精確的引導。
京東智能生態布局
就拿京東智能生態系統來說,往往可以利用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對哪些品類、哪個價位段的產品最感興趣,在各種功能中,用戶對哪幾項是最為苛求的。這對研發智能硬件產品的創業團隊來說,無疑非常具有吸引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智能硬件進入生態之爭之后,用消費者的大數據來指導研發的方向、引領創新將成為主流,由過去的廠商生產什么用戶購買什么,逐漸轉變為用戶需求什么,廠商用產品來滿足的新模式(C2B)。京東此時也不再是扮演單純的電商角色,而是更重要的大數據挖掘和利用角色,結合京東大腦、用戶畫像等智能化手段,使智能硬件的開發更加有的放矢。可以說,京東對于未來智能硬件廠商來說,將成為越來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不過京東顯然并不滿足于此,京東推進的JD+生態與微聯共進的模式也正逐步獲得業內的認可。2015年,京東已有超過一百家一線品牌接入了微聯,有一千多款產品融入其中,還有兩百萬臺設備活躍在這個平臺。京東希望通過微聯的平臺來實現更多更人性化的場景。
此外,京東自身也在不斷嘗試場景化購物,去年推出的京東來點,就是電商與物聯網技術融合創新的產物。毋庸置疑,在未來,智能硬件與物聯網的融合創新趨勢是無法避免的,所有我們腦海中想像的智能硬件生活場景,都應該隨著兩者的融合而逐一實現。
盡管現在諸如JD+生態模式、微聯構筑的互聯互通,以及京東來點這樣的智能硬件產品,就已簡單描繪出未來我們的智能硬件生活場景了,但我相信,對于正逐步走向青春期的智能硬件產業來說,更精彩的下一步永遠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