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由于工信部官方微博確認,已經收到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上月提交的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申請材料。很多專家于是預計,如果相關牌照頒發,這將是廣電拿到的第一張基礎電信業務牌照,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也將成為國內第四大電信運營商。
確實,此前,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已經拿到了包括因特網數據中心業務、因特網接入服務業務、網絡托管業務等7張跨地區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具備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電信業務的條件,幾個月后,再拿到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國網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展業務,也許真的會向電信運營商開炮?
更有專家認為,廣電系手里還握有電信企業艷羨不已的700兆頻段,而這個低頻段是無線信號的傳輸的黃金頻段,如果未來國網拿到了移動電信業務的許可,也許國網就可以后來居上的搶奪中國移動們的移動通信大蛋糕。
以上這些設想也不無道理,但短期內都不可能實現,國網拿到了這些牌照,也并不等于其具有了電信業務運營的能力,更不等于可以挑戰現有的電信運營格局,甚至其對整個市場的意義還步入虛擬運營商群體與民營寬帶商們更大。
國網公司的成立就是一波三折,多年糾結之后終于掛牌,而注冊資本卻只有可憐的45億元,成立之后這段時間也依然沒有解決困擾其發展的內部整合問題,復雜的管理組織結構和無法想象的執行力缺陷讓國網根本不能發揮出自身的能力。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成立前后,市場上沒有任何的變化,其旗下業務更沒有任何進展,只是多了一塊招牌而已。
國網拿到了這些牌照,但實際上廣電網絡從事寬帶建設和運營已經多年,有沒有這個牌照都在做,拿到了牌照也不會對其市場能力有實質性的提升,當然,如果這塊牌照可以帶來尋租價值那倒是可能。廣電的寬帶在很多城市發展的還不錯,對三家電信運營商的業務有一定的沖擊,但也只是駐地網級別的,因為國際出口、骨干網和IDC等的問題,廣電的寬帶網速往往達不到自己的標稱,甚至被戲稱為“假寬帶”,而且,廣電寬帶的售后服務也遠遠比不上三家電信運營商,客戶的不滿意度和流失率都很高,這些問題不解決,牌照也是浪費。
至于很多人認為國家可能將700兆頻段由廣電網絡獨享,更是不可能。從短期來看,國家還有其他考慮,不會將這一頻段用于LTE或者未來不久的移動通信,即便真將此頻段拿出來給老百姓打電話上網,也不會讓現在占有這個頻段的廣電自己獨占,而是會給相應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共享分配。對于國家來講,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何會厚此薄彼呢?
國網拿到基礎電信業務牌照,也不會對現有市場的價格有任何的影響。一些人對電信運營商的壟斷頗多微詞,多年被媒體洗腦之后想當然的認為中國的電信運營商高價網差,可真正出國的人都知道,世界最掙錢的運營商并不在中國,以中國移動8億的用戶規模其收入也只有美國AT&T及VERIZON的一半而已,而美國這兩家運營商的用戶數都不及中國移動的四分之一,而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并不是中國人的八倍。在國內,現在三家電信運營商的寬帶幾乎是賠本賺吆喝,個別地方甚至在免費贈送,其投入十幾年或者二十年也收不回來,早已經大大低于廣電網絡的寬帶價格,國網既比不過三家電信運營商的低價,也已經沒有更多的降價空間。
可能有人認為,廣電有內容優勢,但是此廣電并非彼廣電,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并非電視臺,雖然有淵源,可與利益相比,廣電的內容并不一定甚至肯定不會對廣電網絡公司有所偏愛,更何況其他的電信運營商掌握了更多的客戶資源。
客觀看,國網拿到這些牌照肯定對其有好處,但也不能估計過高,中國鐵通的前車之鑒也明擺在那里。即便有中國移動的資源和資本背書,中國鐵通也依然沒有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寬帶優勢構成任何威脅,最后還是在中國移動親自操刀之后利用移動業務的交叉影響和KPI的強力推進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很多人盼著多一些基礎電信運營商,引入所謂的競爭,就可以讓老百姓花更少的錢,或者不花錢,享受到更好的通信服務,這種想法很有創見,但很難實現。通信網絡作為基礎設施,是需要真金白銀的去建設維護,而且是動輒數以千億的投入,三家電信運營商數以十萬計的員工日夜守護在網絡、基站第一線,才有電話上網的暢通無阻。說到底,電信運營不是互聯網經濟的邊際成本為零的游戲,短期內都必須保證這些企業的基本收入和利潤,否則,網絡沒有能力去升級,基站沒有人去維護,通話和上網都將是扯蛋。
國網要想真正成為第四大運營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內部要進行有機整合,服務要追上時代,基礎設施要大規模投入建設,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轉變,否則,牌照也只能是握在手里的缽盂,只能用于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