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供應商尋找新的市場,一面是蘋果急需尋找新的供應鏈創新來維持領頭羊的地位。上周OLED概念股票持續發酵,主因是市場盛傳蘋果在下一代產品中使用OLED預期明確,蘋果對智能手機行業影響力巨大,它的介入將帶動OLED產業鏈的爆發。
事實上,不只蘋果,國產手機中,華為、OPPO、VIVO、金立等多個品牌已經使用OLED屏。在OLED新技術上,韓國三星和LG兩家產能占到全球的95%。國內京東方和深天馬開始在OLED面板加大投資,投產時間可能要到2018年。
在OLED產業鏈中,為國際OLED材料生產企業提供OLED有機材料的中間體和單體粗品的A股上市公司被熱炒,有券商分析指上游材料毛利率彈性比面板價格更大。
OLED進入蘋果視野
研究報告顯示,OLED屏幕具有高亮度、高對比度,高色域范圍和可視角度,低能耗,更輕薄以及柔性特點等,延展性勝過目前的LCD屏幕。
業界盛傳蘋果使用OLED屏幕,但從不同機構發出的研報看,蘋果究竟在哪一代產品中使用并不確定。主流說法是將在2017年更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時計劃將這種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
上海一家券商TMT研究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預計2017年的蘋果手機變動會較大,從產業鏈跟蹤的消息來看,再下一代的蘋果可能采用雙面玻璃機身配合無線充電技術(金屬后殼影響無線充電),取消耳機孔使用藍牙連接,實現整體完全防水。國產手機和三星已經率先使用OLED屏幕,蘋果為了體現變化大概率會使用曲面的OLED屏幕。
該分析師對記者表示,OLED市場發展空間較大,一方面,LCD本身就擁有千億美元級別的市場空間,OLED取代LCD的存量市場空間足夠大;另一方面,虛擬現實(VR)、可穿戴設備等又為OLED提供了持續的增量空間。
韓國壟斷OLED產能
在蘋果供應鏈中,中國大陸企業數量最多,直接和間接供應商有346家,中國臺灣地區共有41家;日本126家,美國69家,韓國有28家,但國內供應鏈條始終處在被動跟隨狀態。在OLED領域中,以三星和LG為代表的韓企仍處于領先地位,2014年以來三星和LG在OLED面板上維持95%以上的市場占有率。
今年2月三星宣布計劃投資36億美元建設新的OLED工廠。據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蘋果和三星已經簽署了一份協議,后者在2017年將向蘋果提供大約1億塊5.5英寸OLED 面板,價值3萬億韓元,約25.9億美元,合同有效期至少3年。韓國的LG顯示公司在未來幾年計劃在OLED面板上投資90億美元。
國內在OLED技術投入較早的企業有京東方、深天馬、昆山維信諾等企業。“維信諾PMOLED屏幕已經實現量產,但是PMOLED只能使用在低端消費電子產品上,而代表主流的AMOLED,維信諾只能有小批量的生產。京東方和深天馬工廠都在建設時期,預計投產需要到2018年。而在曲面的OLED屏幕上,目前國內只有京東方成都工廠有產線設計,其他面板廠商追趕還需要較長時間。”上述券商研究員表示。
深圳一家券商分析師則表示,蘋果供應鏈管理一般都會采用兩家或更多供應商,一是為強化議價能力,二是避免單一供應商風險,蘋果比較偏好非三星做供應商,以避免將蘋果的面板研究成果泄露給手機終端的競爭對手。三星之外LG也是最大可能的合作伙伴,富士康剛剛收購的夏普在OLED技術上只有研發技術,并沒有配套產線,國產面板在2018年之后能否進入蘋果體系或者滿足國產手機對OLED屏幕需要,還存在很大的未知數。”
面板技術落后8年
Display search研究總監張兵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三星在2010年左右已經具備OLED量產能力,如果國內面板企業順利在2018年實現高良率的量產,這其中的差距大概有8年。”
張兵表示,在OLED面板制造的產業鏈條上,器件、材料、生產設備制造難度是遞增的,目前面板器件制造都在投入中,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是生產的良率情況。
中信建投券商研報顯示,目前OLED上游的有機發光材料,主要掌握在日、韓、美、德等國外廠商手中,國內暫無可替代產品。國內企業主要為國際OLED材料生產企業提供OLED有機材料的中間體和單體粗品,相關上市公司有萬潤股份、中穎電子、濮陽惠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