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終端市場需求及未來產業景氣始終不明,臺系IC設計業者多對2016年營運成長表現道出有信心、沒把握的說法,不過第2季適逢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備貨旺季,加上這幾年無人機、行車紀錄器、醫療用品及新興物聯網需求蒸蒸日上,臺系MCU供應商對后面的營收及獲利成長看法,相對較為正面樂觀。
MCU解決方案走的是少量多樣及高度客制化的生意模式,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市場可攻取代效應,大陸及新興國家產業又可提前卡位下,盛群、凌通、新唐、義隆電等臺系MCU供應商,在這幾年經營客戶及累積訂單都是穩中求勝下,2016年業績表現開始持強表態,也是合情合理之舉。
臺系MCU供應商指出,其實客戶在采用MCU解決方案設計成品時,多需要開發一些簡單的韌體及軟體來支援功能使用,意謂客戶開發產品的時間通常會拖得較長,但在客制化程度較高下,MCU解決方案也較不容易隨便更換。
因此MCU供應商多是長年累月,一個一個的慢慢累積客戶,才讓公司業績表現最后有積沙成塔的效果,甚至為提前培養客戶,不少MCU供應商多有習慣性的在各地大學舉辦MCU開發與設計平臺競賽,就是希望莘莘學子能盡早熟悉MCU解決方案,搶占日后的市場及產品商機。
雖然這種曠日費時的芯片生意,過去不受追求爆發式營運成長的臺灣IC設計產業所喜愛,但在全球芯片市場生意越來越難做之際,加上芯片跌價壓力一年動輒就是20~30%,與客戶伙伴關系較深的全球MCU市場,反而在近年來有點冷灶熱燒的錯覺。
在新興物聯網、工廠自動化、機器人、穿戴裝置及醫療用品等商機正快速發展下,MCU、無線連結芯片及電源管理芯片三個關鍵元件缺一不可下,臺系MCU供應商總算盼到遲來的春天。以2016年為例,包括行車紀錄器、無人機的熱賣,就讓不少臺系MCU供應商享受到不少急單效應。
臺系MCU供應商指出,新興的物聯網應用甚至是近期最夯的車用市場,由于在終端成品市場并沒有統一的規格,各家品牌大廠也還在追求自己功能及使用習慣的特殊性下,采用MCU解決方案是必然而然的最佳選擇。
在全球MCU市場正因所謂的智能概念主導而大發利市之際,外商主攻車用市場,開一顆可吃3年,毛利率動輒70%以上;臺系MCU廠則攻利基型消費性電子產品,開一顆也可擋1~2年,毛利率亦可維持在逾40%水準。
這種各司其職、各賺其利的產業良性分工效應,在2015年已漸露端倪后,2016年可望繼續維持,這將是臺系MCU廠后續營運表現節節高升的重要背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