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即將開幕,本周也被稱為北京的軟件周。作為軟件周的預熱,2016北京軟件名人論壇昨天(24日)下午進行。從這場論壇可以感受到,業界對軟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越發重視。業內預言,未來15年的產業革命將由工業互聯網驅動。
這屆北京軟件名人論壇的主題是大數據、大軟件、大應用,都有一個“大”字,為什么要突出“大”這個概念呢?北京市經信委委員姜廣智解釋說,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引發的變革越來越深刻,軟件業快速向其它行業滲透。
姜廣智:大軟件,從軟件自身,不只是局限在原有的軟件概念上,未來是一個軟件+的概念。很難說一個智能硬件到底是硬件產品還是軟件產品,因為它的主要價值以后可能是軟件,價值的增值方式可能也是軟件。所有新的業務模型都建立在軟件的基礎上,所以軟件會+到各個行業上去。
軟件行業包括很多主流技術,比如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由于BAT這樣的互聯網企業的成長壯大,以往,人們談論這些技術,主要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而在這屆論壇上,工業互聯網明顯更受重視。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就指出:
謝少鋒:數據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利用數據資源的軟件能力至關重要,大數據應用各行各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加快發展工業大數據,促進制造業的發展,這是對今年我們即將召開的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的主題,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服務制造強國建設的最好呼應。
而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協會副會長雷毅把信息技術上升到了生產要素高度,他預言,未來15年的產業革命將由工業互聯網驅動。
雷毅:過去消費互聯網,是一個交易平臺,在這個交易平臺,我提供的產品在線上訂購,在線上預售,主要采用互聯網技術,我主要的服務單位叫網商或者叫電商。但是未來15年,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產業格局,在互聯網平臺上不往往是買賣平臺,它是供需協作的平臺,把所有的生產單位拉在一起。
雷毅最看好的是工業云技術的應用,它能讓供需雙方相互了解和對接,實現資源和資料的共享。這樣,個性化的需求和訂制將越來越多,企業未來會成為數字工廠、智能工廠、網絡工廠。北京一家這樣的工廠,就讓雷毅印象深刻。
雷毅:這個廠過去的產品生產周期大概是三年六個月,現在大概五到八個月。這個廠過去大概400多人,就是北京這個廠,現在大概600人左右。過去這個廠6000萬產值,現在這個廠是18個億。它的電腦從10臺變成了570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讓傳統產業變到另外一種生態領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