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市場需求成力道自2015年開始轉弱,持續在2016年以烏云籠罩的方式,盤旋在兩岸手機產業鏈上空,在2016年上半多支高階手機銷售數字失色后,第3季蘋果(Apple)新款iPhone備貨量也不若預期的消息,突顯傳統換機需求商機已開始失靈。
臺系IC設計業者指出,在操作系統、4G技術及硬體功能短期變化不大下,全球手機市場需求要想再大幅度成長,恐怕只能等5G世代技術成功交替后的下一波巨大換機潮來救。
細數全球智能型手機產業歷史上,比較明顯的需求成長年份,不外脫是操作系統的全面改版,硬體功能的整體換新,及通訊技術的世代交替等三大動力所導致。包括Android操作系統接棒Symbian、iPhone觸控介面問世、及2G升級3G再更新4G世代等案例,都說明終端智能型手機市場需求要能有效成長,背后都有相對多的主客觀因素相互搭配。
因此在2016年智能型手機仍搭載主流Android與iOS系統,4G通訊規格已是標準,手機硬體規格又無重大創新下,終端銷售數字的不若預期,本來就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
再參考全球NB產品市場,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聯手的Wintel陣營,在Windows操作系統只見小更新、不見大變化,英特爾平臺也只能緩步升級,無力開創全新的硬體應用功能,NB換機需求每年都喊,每年都喊不出來的情形,恐怕將是未來幾年內,全球手機市場及產業鏈的縮影。
所幸,手機伸手可得、隨身隨用的特性,讓短期智能型手機還能創造出一些全新的物聯網、智能家庭及健康檢測應用,來試著讓終端消費者嘗鮮,在全新5G世代技術升級這個殺手锏出現前,先拿來墊檔演出。
臺系IC設計業者也指出,包括4.75G、低功耗3G等全新技術規格,似乎都有為全球物聯網、車聯網及工業4.0商機先一步量身訂作的味道,也為5G主流技術所必需強調的萬物互聯口號,提前試試硬體創新、軟體應用及市場需求的水溫。
在短期智能型手機本體創新不易下,如何透過軟、硬件功能的升級,搭配操作系統平臺式的整合,來創造健康檢測、智能家庭、多媒體應用,甚至VR/AR體驗的新奇功能,已是一線品牌大廠的最新課題,在終端需求量能無法有效突破下,加值不加價的市占率防守策略,將成為全新的產業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