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寬帶、數據中心及云計算的飛速發展,傳送網面臨著業務流量爆炸式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超高速、超大容量和動態靈活成為光傳輸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當前,包括電信運營商和設備廠商在內的業界各方正在積極推動400G技術的試驗和部署。江蘇省郵電規劃設計院認為,400GWDM傳輸技術勢必成為下一代高速光傳輸系統的發展方向,相關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電信運營商需結合自身網絡特點,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選擇面向未來業務發展需要的400G技術方案。
400G標準制定穩步推進
目前,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TU-T(國際電信聯盟通信標準組)和OIF(光互聯論壇)三大國際標準組織以及我國的CCSA(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均已從不同角度開展超100G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
ITU-T
ITU-TSG15是制訂傳統光網絡邏輯層信號規范的標準工作組。在2016年最新修訂并正式發布的G.709《OTN接口標準(5.0版)》中,定義了以5G時隙為最小粒度并加入復用段映射結構的OTUCn幀格式,為超100G的大帶寬業務確定了承載方式,并且為FlexE(靈活以太網)業務的透傳和終結處理定義了映射方式,實現可變帶寬業務的靈活適配。
IEEE
IEEE的802.3工作組主要負責400GE接口的標準化工作,相應標準于2014年3月研究立項(標準編號為802.3bs),至2016年3月已經完成了1.2版本草案的編制和討論,已經確定采用基于26G波特率NRZ(非歸零碼)的16芯100m多模光纖應用(400GBASE-SR16)、基于53G波特率PAM4(四電平脈沖幅度調制)編碼的4芯500m單模光纖應用(400GBASE-DR4)、基于26G波特率PAM4編碼的8通路波分復用2km/10km單模光纖應用(400GBASE-FR8/LR8)等,但在應用代碼的性能參數定義與規范以及各通道FEC(前向糾錯碼)編碼和實現方式等一些關鍵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該標準預計2018年年初正式發布。
OIF
OIF主要負責PLL(物理鏈層)的光電模塊及高速接口等標準化工作。2015年7月發布了《400G技術選擇白皮書》,主要圍繞400G調制格式、應用場景、頻率柵格、載波數量、色散容限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梳理400G高速傳輸的系統結構和關鍵技術,并根據城域、長距和超長距等不同應用領域分析解決方案等。
CCSA
我國的CCSA傳送網與接入網技術工作委員會(TC6)中的傳送網工作組(WG1)和光器件工作組(WG4),分別負責超100G光傳輸系統和光器件的標準規范制定。目前整體標準研究進度與國際基本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