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年前喬幫主突然離世算起,到今天iPhone依然是全球最暢銷智能手機機型,蘋果究竟還是不是原來的蘋果?僅從業績上看,答案似乎仍是肯定的。
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于2012年一舉拿下“全球最高市值企業”的頭銜,此后便一直穩守桂冠。與此同時,由喬布斯欽點的、地位不輸庫克的蘋果首席設計官——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在統管公司軟硬件設計之后,也先后拿出了受歡迎程度不亞于任何前作的iOS8/9/10以及iPhone6/6s/7等作品。
如果只是從上述結果論看,庫克加艾維的組合絕對應該得到業界最大的肯定。可盡管是賺的缽滿盆滿,但這些年來人們卻似乎還是停止不了對蘋果創新能力的質疑。只因為對喬布斯的過分懷念與崇拜嗎?蘋果究竟是缺了些什么,才讓我們始終覺得新的產品“還不夠新”?
其實與大多數人一樣,小編長期以來也只是粗淺地知道蘋果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但至于為何會遭遇“創新不足”的瓶頸,我們過去只簡單地歸咎為“喬幫主的不幸離世”。
的確不得不遺憾地說,一個全球最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加上一個設計理念總能引領全球趨勢的設計大師,仍不足以抵上一個性格孤傲、行事作風有如天馬行空的喬布斯。
說此話并非是出于對喬幫主的個人崇拜,而是發現在少了其“天馬行空”之后,蘋果過去那種大膽前衛的創意,那種敢于豪賭未來的魄力,那種敢對投資人說不,敢告訴消費者什么才是趨勢的自信……突然間全沒了。且更為可怕的是,過去在產品里總能隱約感受到的明確市場定位和價值觀追求也慢慢地都消失殆盡了……
盡管此期間蘋果的設計師還是同一個喬納森·艾維,盡管曾經、現在的營運“操盤手”還是同一個蒂姆·庫克。但在喬布斯時代,產品是為了改變某個領域的傳統生產方式而誕生;可在今天,產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而改變。前者是主動,后者是被動,這就是差別。
而缺乏主動的蘋果,在輝煌業績的光環籠罩下當然不會受到過多的質疑。只不過,直到微軟上周突然發布令人驚艷的Surface Studio和Surface Dial(那個既可以當作鼠標又可以和屏幕深度結合成為設計輔助工具的設備)后,前者潛在的危機恐怕才終于開始被后者的競爭給放大、給喚醒……
事實上,從今天的微軟身上小編隱約看到了過去的蘋果。不僅僅是因為Surface Studio和Surface Dial所帶來的創新設計,更是因為微軟這次主動發起攻擊的領域正是蘋果捍衛多年的“專業設計”。
從喬布斯創立蘋果,到后來被迫成立Next,再到后來投資The Graphics Group(大名鼎鼎的動畫制作商Pixar前身),最后又回到蘋果打造今日帝國……不難看出喬布斯始終對藝術和審美是有追求的。也正因為這種追求,喬布斯時代下的蘋果產品始終都貫徹著一種哲學——要成為藝術創作的工具,以及多數時候“美學”的重要意義可以超越產品的價格。
雖然“喬布斯哲學”不盡然總能保證會推出成功的產品,如失敗之作Apple Lisa等,但賦予產品更高理想和追求,卻是可以讓被視為創作工具的產品不必束縛于現狀(外形、技術標準等),而大膽進行構思突破和設計創新。這基本上也是為什么既不懂工程,也不執著于經商的喬布斯能先后帶領Next和蘋果大獲成功的“秘訣”所在。
可反觀“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為了讓華爾街停止吵鬧,蘋果開始發放股息(仍在成長上升期的企業很少這么做的,谷歌也還沒開始做);為了迎合市場競爭,蘋果一改過去的牛脾氣,開始學習競爭對手推出“消費者喜歡”(以前是我來告訴消費者什么是值得喜歡的)的新功能,如大屏幕和支持表情包等……并不是說蘋果稍作改變就不對,而是種種決策讓我們明顯看到了一個“弱勢”的蘋果,一個一切考慮都“小心翼翼”的蘋果,一個不像從前犯錯了都敢“趾高氣昂”的蘋果。
因為這種對市場和資本的“低頭”,再偉大的設計師也變得只能局限在看得到、摸得到的現有產品線里進行改變,而不敢成為一個“空想大師”,跳脫既有的現實理論大膽想象出一個空前的概念。畢竟股東是會翻臉不發工資的,畢竟也沒有創始人那些理想和追求來帶領公司。
如今,蘋果好在是“搖錢樹”依然健壯,所以一時半會兒還不會出現危機。但鑒于苦苦掙扎多年的微軟突然開始向蘋果的發家領地發起攻擊,后者的安穩日子恐怕要比原定計劃會提早結束。
可能也算得上喬布斯的遺產之一,蘋果的品牌形象長期定位“高端、前衛和時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蘋果產品的銷量與定價。但是,當創新被對手超越,當“專業設計”集體倒戈,當Windows開始內嵌Ubuntu而致使“macOS更適合開發者”的神話不再……蘋果這個品牌還會剩下哪些獨一無二的吸引力?蘋果難道要淪為和戴爾、惠普以及聯想競爭的設備商?
未來的大趨勢有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從微軟和谷歌的布局看,似乎都已經做好準備,唯有蘋果最讓人擔心。在今年初的《易評》中,小編就曾指出所有巨頭里蘋果是最沒有軟實力的一個,是未來大趨勢下“底蘊”最差的公司。而隨著2016年全部發布會已結束,蘋果依然是沒有拿出任何長遠的新計劃,這無疑讓未來的競爭更蒙上一層陰云。
也許是作為全球現金儲備最高的公司,蘋果并不著急現在就尋求轉型,而是在等待更合適的時機再“花錢消災”。不過在遭遇到微軟的突襲后,這種態度可能會有所改變,明年的蘋果可能會進行多起并購,從而提早完成對“后智能手機時代”的發展布局。
小編在此祝福蘋果的同時,也希望國產品牌商提前做好布局和轉型,尤其不要再繼續依賴微軟的傳統OEM渠道發展。從微軟敢用Surface Studio和Surface Dial挑戰蘋果地位的策略看,前者強推自主品牌設備的決心是不會改變的,這自然也就意味著過去的OEM合作商今天都成為了銷量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