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還沒達到工業2.0,也就是自動化的水平。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化將為傳統生產帶來哪些變化呢?央廣記者實地走訪了幾家國內領先的智能生產車間,看看里面都發生了什么?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的光纖生產車間,在國內領先。車間里,幾輛正在運送物料的小車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從外形上看,它們與普通板車沒什么區別,但奇妙的是這些小車都是“無人駕駛”的。記者試著站到了一輛小車前面。
記者:“前面有人它不會撞上來吧?”
車間生產負責人楊武:“它不會的。它有探頭,能知道你有人過來。這是智能制造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車間生產負責人楊武介紹,這叫AGV小車,能夠沿設定的導引路徑行駛,還能自動避開障礙。不管工位上需要什么,它都能準確無誤地把物料送達。長飛研發中心技術管理部門項目申報助理工程師許凱對比了智能化改造前后的效果。
許凱:“光纖材料運輸這塊,以前普遍是人力來運輸,本身速度慢,影響效率。但通過智能制造改造后,我們引進了一些AGV小車,就很快了。”
除了運輸環節,智能化也深刻影響著生產等核心環節。威勝集團是一家制造智能電表的企業。在公司的智能生產車間,有兩條功能相同的裝配生產線,但一條是傳統的、由人工操作的;另一條則全是機器人,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除塵工位上,記者看到,機器人的機械手臂準確地抓住一個電能表的底盒,對準除塵設備不停轉換著角度,通過離子風將底盒里的灰塵去除。別以為很簡單,威勝生產中心副總工程師李茂介紹,這道工序將直接影響智能電表讀數的準確性,而機器人操作的精度遠超人工。
李茂說:“(機器人加工音響)它動作會更到位,因為人工的話,每天重復幾千臺的動作,重復久了之后可能不會按照標準的除塵流程。重復精密度像這個機器人的話,每次重復定位是0.03個毫米,就是說重復運行100次、1000次,誤差不會超過0.03個毫米,人手肯定是達不到的?!?/p>
機器人生產線讓產品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威勝集團副總裁李先懷告訴記者,通過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預計可將產品質量提升50%,不良品率降低50%以上。
李先懷說:“我們現在主要是面對國際市場,而且我們是和一些大的企業進行合作,他們對質量的要求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我們原來的生產線達不到這個,通過智能化改造以后,效果非常明顯,故障率降低,質量水平提高,就能達到一流水平?!?/p>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認為,這些企業對傳統車間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嘗試,確實有助于我國制造業提升品質和效率,但這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左世全:“具體產品的自動化生產、包括AGV小車的使用,我想更多的還是自動化發展的過程,然后輔以信息化的手段,使得生產管理能夠及時響應需求的變化,能夠保證生產的連續性、提高產品質量包括產品一致性,所以從發展階段來看,這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初步階段。真正的智能化階段是我們一個中長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