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幾年中國開始大規模發展IC產業,一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外延式并購,另一方面在國內積極建廠。而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資金、政策、融資、人才等方面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重大支持。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下,中國IC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什么國家這么重視集成電路產業?下階段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究竟該如何定位?
在不久前舉辦的“2016東莞市IT產業峰會暨集成電路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指出:“到2020年、2025年、2030年,中國的集成電路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到底應該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這中間有一個核心的問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要從一個低價、低成本的制造向全球業務的合作伙伴轉移,完成這個提升才是下一個定位的根本目的。”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 葉甜春
中國為什么要發展IC產業?
葉甜春表示,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現在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在中國。全球50%以上的彩電、超過70% 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及超過80%的筆記本電腦等都是在中國制造。另外,中國本土消費的電子產品在全球市場里已經占到了20%左右,并且正在往30%走。目前,中國已經變成全球最大并且增長最快的市場,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40%以上。二是,中國集成電路的進口額持續增長,集成電路已超過石油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產品,達2300億美元左右。
“中國市場需求與產品供給嚴重失調,制造產能缺口巨大。”葉甜春稱,中國自有品牌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和自有供應鏈的供給有一個巨大的缺口。反過來過,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以后,各個行業都在說產能過剩,但是只有集成電路這個行業是產能空缺。這種情況下,一是貿易逆差不斷增長,二是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安全、產業安全,甚至國家安全都建立在芯片的基礎上,因此,必須解決芯片問題。
中國資本外延式海外并購引全球關注 國外政府有點“凌亂”
為了發展集成電路產品,2015年和2016年兩年間,中國資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海外并購,基本都是幾十億人民幣、幾億美金的量。
“這種并購行為導致全世界的關注,讓國外政府有些‘凌亂’。”葉甜春直言,這前后其實不符合邏輯,他們一方面對中國超級計算機使用的芯片實行禁運,反對中國資本收購飛利浦的LED照明部門;另一方面,又對中興實行制裁,對華為進行出口調查等。他們一方面逼著中國不得不發展供應鏈,另一方面又稱中國會把市場攪亂,扭曲全球集成電路市場。
葉甜春認為,如果是競爭對手,你的動作讓對方有點慌亂的時候,一定是做正確了;如果是合作伙伴,那么就應該把一些不公平的條款去掉。實際上,反過來看,并不是僅僅中國做進行并購,全球的大并購幾乎比中國的并購高一個數量級。
相比而言,中國的并購案是小巫見大巫。相關數據顯示,在半導體產業國際并購中,中國只占12%。“我們現在并購的都是一些二三流的公司,都是邊角料,真正大的并購我們還遠遠不夠。”葉甜春進一步稱,盡管如此,但國際同行仍心存疑慮:中國想干什么?中國想怎么干?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國外公司有什么機會?大家有沒有共贏模式?
從替代者到創新者再到合作伙伴 中國IC產業如何再定位
從產業角度來看,從自身發展到全球格局,中國的IC產業都需要重新再定位。對此,葉甜春具體解釋稱,首先,“從無到有”進行產業鏈布局后,中國需要“升級版的發展戰略”;其次,產業鏈分工布局后,“以市場為中心的業務整合”模式需要建立。
系統應用、設計、制造和裝備材料必須有更有力的措施,實現融合發展;三是從“追趕戰略”轉向“創新戰略”,在全球產業創新鏈中形成資金的特色,以中國市場引領全球市場,重塑全球產業鏈。對于創新戰略,他認為,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市場實現世界水平創新,在若干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鏈協同,從技術創新轉入商業模式創新。
葉甜春舉例稱,中國的傳統制造業、IC制造業現在仍然處于“替代者”位置,進口產品價格較高,中國目前在做的是打造性價比更高的產品,這是第一階段。接下來應該迅速向第二階段走,針對未來客戶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即創新者。第三步是建立產業生態,大家協同發展,即合作者。“未來十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應該按照這三步往前走。”葉甜春如是說。
那么,做好了定位,中國IC產業發展的機遇在哪里?全世界都在說全球信息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其實就是一個概念,全球的信息化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提升。
“對中國來講,社會發展正在從’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轉向’全面的信息化時代’。整個產業一定是技術創新到價值創新,為系統級的應用提供解決方案,這也是國際上的路徑。”葉甜春舉例稱,比如,中國的高鐵建設很厲害,線路長度遠超歐洲和日本。
到2020年我國高鐵規劃里程將達到3萬公里,這要多少機車,多大的服務網絡和鏈條?在這中間,“一帶一路”還要向歐洲、中東擴展,這時候不是機車這么簡單,還需要提供解決方案,而且這種解決方案一定不是中國大陸就能解決的,應該和臺灣、韓國、日本、美國、歐洲合作,一起提供解決方案。
再比如能源互聯網,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計劃。現在已完成+—500kV直流工程16個,+—800kV和更高等級特高壓直流工程7個,到2020年我國高壓輸電工程計劃投運到27條。“這樣的電網建設,我們能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葉甜春說。
還有智能電動車,根據國內市場車型的燃耗下降趨勢,結合國內整體汽車市場總量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在294-400萬之間,全球第一。
“中國政府發布雄心勃勃的電動車發展計劃,電動車下一步一定是往智能走,但這不是無人駕駛的概念。弱電和強電結合在一起, 未來的電動車可能會像手機一樣把很多功能都整合到里面。”葉甜春稱,就車本身而言,功率半導體市場占了全球市場一半,汽車電子市場會更大,中國會占到全球40%以上
此外,物聯網,即萬物互聯實際上是信息化的下一個階段,是集成電路發展的下一個驅動點。葉甜春指出,除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也在往前發展,因此,存儲器、服務器、處理器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講再定位,指的是各個市場能否做一個全球產業聯盟,大家一起 合作,共同把這些市場拓開。這是整個集成電路行業需要思考的。”葉甜春說。
中國IC產業鏈初具雛形 國際化是長遠發展方向
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集成電路技術實力顯著增強。
首先,系統級芯片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幅縮小;其次,制造工藝取得長足進步,40納米工藝量產,28納米工藝進入試產,14納米技術研發突破,特色工藝競爭力提高;第三,集成電路封裝生機勃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第四,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大部分產品水平達到28nm,部分產品進入14納米,被國外生產線采用;第五,培育了一批富有創新活力,舉辦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
目前,國產設備驗證和應用整體累積流片突破150萬片,銷售數量超過265臺。從工藝分布上看,國產設備橫跨了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90nm—14nm各個技術節點的關鍵性工藝大類,并基本與國內14nm先進工藝研發同步進行驗證。
不過,葉甜春強調,我們的國產裝備雖然已經賣出去了幾百萬臺,但產業規模還不夠。“中國已做出了光刻機,雖然這離最新的光刻機還有距離,但我們已經有了。并且正在形成系列。”
來自葉甜春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裝備業規模擴大了1.7倍,專項技術產品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18億元,在企業總銷售占比達到53%;材料產業規模擴大2.2倍,專項技術產品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9億元,在企業總銷售占比達到42%;封測業擴大了2.8倍;芯片制造產業穩步增長,規模增長80%,專項技術產品累計實現銷售收入788億元,在企業總銷售占比達到69%。
總體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建立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產業鏈培育和布局基本完成,下一階段應該瞄準行業應用進行業務整合,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第二,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要有共贏模式,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產業,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必須走開放、合作的路徑;第三,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方向。
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應從低價制造者,提升為技術方案提供者,進而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戰略合作伙伴。把中國產業生態變成全球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