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臺灣供應鏈從業者的消息稱,中國的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應對屏幕、存儲、攝像頭等關鍵元部件缺貨的情況。
去年 iPhone 7 發布之后,業內就陸續傳出消息說,蘋果準備在 iPhone 十周歲這一年推出配備 OLED 屏幕材質的新型號。
這個暫時無法證實的傳聞一出,立刻加劇了手機供應鏈的緊張程度。目前,各個主流廠商已經要求供應商加緊備貨,從而保證銷量不會受到產能影響。
2016 年,OPPO、vivo、華為等國產手機廠商受益于 3-4 線以下城市的換機潮,出貨量有了大幅增長。早早布局海外的華為,去年全球銷量預計達到 1.39 億臺。
這位供應鏈人士還預測,2017 年華為總出貨量可能會超過 1.5 億,而 vivo 則會突破 1 億臺。
國內領先廠商的增長勢頭雖然能夠繼續保持,但從產業鏈和全球范圍來看,蘋果和三星仍然是成功的領先者。售價 649 美元起的 iPhone 每年都會有超過 2 億臺銷量。iPhone 如果決定采用 OLED 屏,對上游供應鏈的壓力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作為蘋果的最大競爭對手,不但掌握著全球八成以上的 OLED 屏幕產能,還在 DRAM 動態內存和 NAND 閃存市場排名第一。
三星前掌門人李健熙多年前富有遠見地投資了半導體生產和技術研發,讓這個家族集團在去年經歷 Note 7 電池事件之后,還能實現不錯的營收增長。
從供應鏈角度看,三星很有可能會成為蘋果新 iPhone 的 OLED 屏幕供應商。作為屈指可數的存儲顆粒原廠之一,三星半導體存儲產品的定價策略也足以影響整個行業的平均價格。
這對越來越傾向于追求硬件利潤的手機廠商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
除了屏幕和存儲部分,攝像頭的供應也出現了短缺。2017 年不少廠商都規劃了更多雙攝機型。多了一個攝像頭,背后多出來的研發投入要比攝像頭本身貴得多。
根據錘子手機 CEO 羅永浩得到的數據,2016 年國內手機市場的平均售價上漲了 230 多塊。也就是說,換機潮中的消費者們傾向于購買比老款更貴一點的手機。這對手機廠商來說又是個利好。
總起來講,2017 年的手機價格上調是一定的。而誰能充分利用這個新機會改寫目前的排名座次,還得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