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已啟動4個試點,近期或將新增“人工智能2.0”。
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經過千余名專家多輪論證,最終形成15個項目立項建議。
陰和俊說,結合當前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態勢,計劃在已有的15個項目的基礎上新增“人工智能2.0”,目前已進入實施方案的最終論證階段。
【政策支持】
隨著近年來國內業界的不斷推動,人工智能在“十三五”規劃首年被納入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結合互聯網經濟熱點帶來的資金支持和國家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和大量研發投入,必將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進入新一輪創新發展的黃金階段。
2017年1月10日,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中,科技部部長萬鋼透露目前正在編制人工智能的專項規劃,同時還在研究論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的立項工作。這一“重大項目”是指“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按照此前相關文件中的表述,被列入其中的項目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人工智能短時間內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參與人工智能專項規劃編制的相關人士表示。在今年年中已經公布的重大和工程項目涉及了量子計算機、智能電網等多個關鍵性領域。
根據梳理,2016年短時間內,人工智能在國家政策中的級別出現了明顯的提升。早在2006年公布的《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就曾經提及到“人工智能”,但僅僅作為與計算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
2016年7月,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人工智能被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一項列入規劃,“重點發展大數據驅動的類人智能技術方法;突破以人為中心的人機物融合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研制相關設備、工具和平臺;在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類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實現類人視覺、類人聽覺、類人語言和類人思維,支撐智能產業的發展。”在該項《規劃》中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重點做了如此表述。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也表示,數學能力的突出、市場的廣闊以及傳統行業的薄弱都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天然的優勢。同時李開復也認為,在金融領域和醫療領域,人工智能存在的摩擦最少,有可能最快進行大范圍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