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小米用“我心澎湃”給松果處理器下了第一個定義。第一枚“自主研發”的 CPU,里程碑的意義令小米心潮澎湃。
一周后,我們終于能夠目睹松果處理器究竟有多少料,讓米粉“高潮迭起”。在發布會前,筆者覺得很有必要,跟大家再仔細扒一扒,松果處理器的前世今生,以及“自主研發”背后的疑點。
小米為何要做處理器
首先,為何小米一定要做處理器呢?小編算一筆賬你就知道了。小米目前可選的手機處理器有高通、聯發科。除開了處理器部分的價錢外還有高額專利費(用聯發科處理器也要),我來告訴你小米一年要交多少專利授權費用:
高通通訊專利授權費用算法:每臺手機基準售價的 65% 作為基數,從基數內收取 5% 的授權費。
按照小米每年 7000 萬臺手機,平均售價 1000 元來算,等式如下:
70,000,000 × 1000 × 65% × 5% =2,275,000,000
粗略計算,一年的專利授權費用達到 22 億。
當小米使用了松果處理器,借用聯芯在通訊方面的專利繞過部分高通通訊專利,理論上能將專利授權費降到 3% 左右。
換算一番,小米用了松果處理器后,一年至少能省下 4550 萬。
至于做松果處理器時 ARM 的授權,這個 IP 授權費用僅占 1% 左右。ARM 的 IP 授權費比高通的收費良心太多。
ARM 全球授權一年掙 15 億美元左右,而高通一年的收入高達 240 億美元,其中過半為專利授權費用。
可想而知,與聯芯合作生產處理器芯片,借用聯芯的專利繞過高通專利授權費,遠比向高通支付高額授權費實惠。
其次,當做出松果處理器,小米能夠趁機拋棄聯發科中低端產品,以松果替代聯發科地位,去除聯發科性能差的負面影響。
此外,小米還能夠獲得一個“自研處理器”的炒作機會,聯芯也能在處理器生產上獲得長足的長進。一石幾鳥的事情,換做是我,必做!
松果的前世今生
如此一來,松果就出世了。松果,英文名:Pinecone。小米把它叫做“芯片”,在專業術語上,芯片包含了處理器部分,所以你也可以直接叫它處理器。松果處理器是小米和聯芯合作的產物,冠名小米大概是考慮到小米在手機行業的影響。說到小米和聯芯,他倆就很有淵源了。
聯芯:大唐電信旗下公司,整合了大唐移動通信 TD-SCDMA 終端以及大唐集團內部資源而生。
至于大唐電信,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管委員會管理的一家高新科技國企。(真正的國產芯)
聯芯致力于提供滿足 3G 和 B3G/4G 用戶需求的終端關鍵技術、終端整體解決方案、專業測試終端及業務和應用。產品包含手機、終端協議、無線網卡以及處理器芯片。
聯芯與小米之間的淵源要追溯到 2014 年,松果科技與聯芯簽下 1.03 億的《SDR1860 平臺技術轉讓合同》。而在 2015 年,紅米 2A 更是選用了聯芯的 L1860C 四核處理器??梢哉f小米是一路扶持著聯芯成長的,可謂再生父母。
為什么要和聯芯合作生產處理器?
做手機處理器的廠商不多,除去已經退出市場的英偉達以及德州儀器還剩下海思、展訊、高通、聯發科、三星、蘋果、聯芯。
海思專供華為,蘋果自產自銷;
三星處理器供不應求,自家使用的占比也不大,國內僅有魅族能用得上;
展訊被清華紫光收購,處理器的方向也更多傾向于功能機以及 PDA ,不符合小米專注手機處理器的需求。
高通處理器性能雖高,售價以及授權費同樣高得離譜。
聯發科處理器口碑差,本身性能也不佳,不適合小米長久使用。
這么一來,除了聯芯,小米別無他選。
于是聯芯 + 小米 = 松果科技這個等式成立了。松果的員工主要就是聯芯的員工分流而來,芯片最后的封裝測試以及精圓制造則是直接交回聯芯處理。雷軍扮演著一個投資人的角色,為研發提供充足的資金。小米與聯芯的合作,得到了雙贏的結果:
處理器聯芯來做,產品小米來推,小米得到名利,聯芯也順勢搭上了大船。
這次真的跟自研沒關系
至于網上盛傳的自主研發。
仔細一看,小米這次的宣傳海報上,沒有出現任何跟“自主研發”沾邊的字眼。
這么大的一個噱頭,小米不要?還是那句話 —— 事出反常必有妖。大膽說一句,小米松果芯片,可能真的和“小米自研”沒有關系。
綜合目前的信息,松果芯片參數如下:
架構:8 × ARM Cortex-A53(4× 2.2GHz+4×1.7GHz)
GPU: ARM Mali-T860 MP4
工藝:中芯國際 28nm
基帶:聯芯提供在網上看到這樣寫松果處理器性能的 —— 發熱比驍龍 810 好,工藝比驍龍 615 強,GPU 比麒麟 650 犀利,拳打高通腳踢華為!
實事求是的告訴你,第一代松果處理器的性能只有聯發科 Helio P10~P20 的級別,略勝于驍龍 625?;鶐Р糠?,目前聯芯的基帶是沒法實現全網通的。..
聯發科 P10 的性能,無全網通功能,妥妥的百元機芯片。百元機芯片咱就如實說,第一次做芯片能超過的 Helio P10 也知足了,比華為剛做處理器的時候強多了。另外,對于“自主研發”這個字眼,小米還是不提為好。
按上文給出的處理器信息:
松果處理器的微架構套用 ARM 方案;指令集來自 ARM;GPU 來自 ARM;中芯國際代工生產。全套方案唯有基帶算得上是自研。然而,僅有基帶的自研算不上整個處理器的自研。
自研處理器的標準在于內部結構、微架構等各方面的“自主化”。而最主要的位架構自主化,小米松果也沒有出現。
結合以上的信息,筆者認為,小米的第一款松果處理器不算自主研發。
“自主研發”這頂帽子有目前小米無法承受之重。難得小米找到了一個準確的目標,不如適當放寬心,給小米處理器一條活路。
· 點評 ·
小米做松果處理器,主要就是為了省錢,這是事實。當然,萬一在以后的某一天,小米做出了媲美高通的處理器,那雷軍就是人生贏家了。其實,找到一家好的合作方去研發處理器真的是一個一石好多鳥的方法。一來可以降低國外大廠對國產手機的掌控力;二來可以降低生產手機的成本;其次還可以給國產處理器一個機會,萬一成功了就是下一個華為。
小米做松果處理器,筆者給的評價仍然是正面的。
它不發燒,但有了自家的處理器總是踏實;
它沒有自主研發,但開始就是最好的嘗試;
它性能落后,但它有前途,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