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蘋果(Apple)有意在自家筆記本電腦上導入ARM處理器的傳言再度出現,引發PC業界一陣討論熱潮。純粹就技術角度言,要在筆記本電腦上導入協處理器,以追求更佳的省電性能,已經不成問題,但此事對PC產業而言,卻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日前知名蘋果內幕消息爆料者Mark Gruman宣稱,蘋果的芯片設計團隊正在開發一款全新的ARM架構處理器,并希望藉由該處理器讓筆記本電腦即便處于休眠狀態,還是可以持續更新電子郵件,或進行數據備份動作。由于Gruman對蘋果內幕消息的掌握程度極為精準,因此這項傳言立刻引發熱烈討論。
在目前的筆記本電腦軟硬件架構中,當處理器進入休眠模式時,是無法執行更新電子郵件、備份數據到遠程儲存裝置(例如NAS設備)等工作的,即便軟硬件設計向來獨樹一格,而且自主開發程度很高的蘋果,也是同樣的狀況。
雖然在半導體技術進步下,現在計算機所使用的x86處理器已經比以往省電很多,但與ARM處理器相比,在功耗上仍有一段落差。因此,蘋果內部的芯片設計團隊正在開發一款可以扮演協處理器角色的新芯片,讓自家的Macbook系列NB可以在不用喚醒x86處理器的情況下,執行某些相對單純的數據更新或備份任務。
蘋果技術自主程度高 導入協處理器相對容易
眾所周知,在個人計算機產業中,相較于其他業者,蘋果對自家產品的技術掌握程度是最高的,不僅硬件設計是自己進行,就連軟件操作系統也是自力研發。這也意味著蘋果在筆記本電腦上,如果有任何創新的想法,都比其他同業更容易執行。
事實上,蘋果在2016年版的Macbook Pro上,就已經展現了這項優勢。相較于其他個人計算機或筆記本電腦,都使用實體鍵(即鍵盤上的F1~F12按鍵)來控制某些功能,蘋果的Macbook Pro首開風氣之先,將這12顆按鍵改用觸控屏幕取代。這種作法能帶來一些好處,其中最主要的優勢在于讓使用者可以自行定義這些虛擬按鍵對應的功能,未來軟件開發商也可以透過蘋果操作系統提供的API,讓用戶在執行其應用軟件時,可以在觸控屏幕上提供某些特殊功能或信息。不過,由于這項創新本質上是在挑戰使用者的習慣,因此市場跟用戶對這項創新的評價是毀譽參半。畢竟,人是習慣的動物,即便品牌力強如蘋果,也未必能在一時半刻內撼動使用者多年養成的習慣。
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采用Wintel架構的業者,蘋果要在自家產品上添加創新元素,難度相對低很多。畢竟,Mac OS也是蘋果自行研發的,任何涉及軟硬件協同作業的設計變更,都是內部溝通即可。但其他采用微軟(Microsoft)操作系統的業者,若想變更某些軟件功能,微軟未必會點頭同意。
微軟靠攏ARM陣營 協處理器導入門坎降
不過,近期微軟攜手高通(Qualcomm),展示了能在Snapdragon處理器上執行,而且具備完整功能的Windows 10。高通表示,最快在2017年,市場上就能看到完整功能的Windows 10在下一代Snapdragon處理器上執行,而且可以執行各種x86應用程序。
業界人士解讀,這項宣示意味著雙方的合作絕非只是做做概念展示,創造市場話題罷了。微軟是非常認真地想強化對ARM處理器的支持程度,而高通也想藉由這個機會,在PC市場上賭一把。雖然PC產業連年表現不佳,但仍是個年出貨量在兩億臺以上的龐大市場,若高通能順利跨入PC產業,等于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蘋果率先在自家Macbook產品在線導入采用ARM架構的協處理器,并藉此發展出成為能夠吸引消費者采購的功能或賣點,PC業者想要跟進采用,難度其實不會太高。畢竟,在Windows 10也能在Snapdragon平臺上執行,而且還可支持x86程序的情況下,要讓系統在休眠模式時改用ARM處理器做些簡單的工作,基本上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障礙。
業界人士認為,現階段PC產業應該還會繼續觀望一陣子,看蘋果究竟能搞出什么新花樣。畢竟,蘋果產品引領話題的能力,終究是比PC品牌要強。讓蘋果打頭陣,其他PC業者便可以省下不少市場教育的功夫。
英特爾態度仍具影響力
雖然就技術角度而言,一般PC要像Macbook一樣,導入ARM協處理器的障礙已經不高,但除了技術之外,英特爾(Intel)在策略上會如何應對,也是PC業者能否在NB上順利導入ARM協處理器的關鍵。畢竟,英特爾對PC產業的其他業者,還是有各種臺面上或臺面下的控制手段。
另一方面,倘若x86搭配ARM協處理器的架構在NB市場上大受歡迎,英特爾也未嘗不會順應市場需求,直接推出支持x86與ARM雙處理器的平臺。事實上,雖然市場經常把ARM架構跟英特爾的x86架構拿來對比,形塑某種競爭的氛圍,但英特爾也是ARM的授權客戶之一,其開發團隊要設計出采用ARM架構的低功耗協處理器,也不是太困難的事。
一則蘋果即將導入ARM協處理器的市場傳言,背后牽動的是整個PC產業由誰主導的權力賽局。目前看來,英特爾手上還是有很多牌可以打,端看蘋果這次是否能掀起導入ARM協處理器的熱潮,再選擇該如何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