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動汽車資源網注意到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簡稱“監測中心”)的企業通過平臺檢測的消息始終停留在3月3日,也就意味著該項工作已告一段落,通過“平臺符合性檢測”的企業數將定格在170家,通過車輛符合性檢測”的車型定格在869個。但企業還需要有下一步動作。
據中機中心3月10日發布的關于《公告》內新能源產品補充平臺符合性報告和車輛符合性報告的通知,企業需要在4月1日前,將新能源產品的企業平臺符合性報告和車輛符合性報告通過《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平臺管理系統》進行上傳和提交。所以,如果未能在4月1日前,將報告上傳和提交,企業之前就做了無用功。
但上傳報告與通過平臺測試比,難度和工作量更小,主要是看企業這邊的積極性。
規范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
我們知道,去年11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要把保障安全放在首位,2016年11月30日,工信部組織相關單位召開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安全監管工作宣貫會,進一步解讀了該通知,并明確了各項工作的時間節點:
①2017年1月1日起,企業監測平臺建成并與國家平臺完成對接測試。
②2017年1月1日起,新申報《公告》的車型,應完成車載終端--企業平臺--國家平臺的數據傳輸測試。
③《公告》內車型,應于2017年4月1日前完成數據傳輸測試。
國家的出發點很明確,安全是第一位的;產業發展是第二位的。使用者都希望到手的產品是安全可靠、實用性強的,所以國家開展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對企業提出種種嚴苛的要求,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杜絕二次騙補事件、推動行業發展。
一般而言,企業都會在年初或上年末開啟新一年的工作規劃,挖掘客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但從去年底到今年初,車企都錯過了最佳的播種時間,基本上都面臨著無車可賣的困境。盡管補貼和推薦目錄都已確定,但地補不明確、成本居高不下、電池pack企業需要通過強檢、車企需要接入國家監控平臺。未按要求建立監測平臺的企業,或將暫停或取消車輛生產企業及公告,無緣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
企業都忙于應對政策調整,為后續發展鋪路,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今年前兩個月,新能源汽車市場遠遠不及預期。
170家企業通過檢測 平臺通過率為53%
監測中心自去年12月7日開始上線試運行,截止到今年3月3日,不到4個月的時間,累計有300家企業注冊,最終通過平臺檢測的企業為170家,通過率為53%,通過的車型869個。按照通知中的說法,其他130家未通過的企業將面臨拿不到補貼的風險。
從通過率來看,國家建立的監測平臺就好比照妖鏡,資質不夠的企業最終被打回了原形,但也還是要問,我國到底需不需要這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