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在多個社交平臺爆出華為P10不同產品之間內存、閃存的讀寫速度測試成績差異巨大的問題,之后華為官方對此予以了解釋,有關該事件的報道,由于網上已經有諸多報道,在此不再贅述。
我們更關心的是背后不確定性的評測與真實表現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或者說業內的關注點應該在哪里?
曾幾何時,評測在傳統PC市場大行其道,但凡廠商發布新的PC,除了廠商之外,各個所謂的第三方評測機構也采用自己的評測方法和標準加入其中,也時不時在廠商之間,廠商與評測機構、甚至評測機構相互之間爆發多輪“口水戰”。
久而久之,加上PC產業的高度成熟,業內對于評測的關注最終也走向了平淡,原因很簡單,由于測試方法、應用環境、測試人員專業素養等諸多變量,很難說哪個測試更接近客觀,最終還是市場和絕大部分用戶真實的使用體驗才是最具說服力的。
其實不僅在上述傳統的PC產業,就是當下最熱門的AI領域也是如此。
例如去年爆發的英偉達與英特爾在AI芯片測試上的“互撕”,即英特爾聲稱它們的Xeon Phi硬件在神經網絡訓練中,速度是基于英偉達GPU競品的2.3倍。對此,英偉達提出了數處爭議點并稱英特爾明顯操縱了這些基準測試:例如使用版本過時的Caffe AlexNet基準測試軟件。
因為在最新的版本中,英偉達相較英特爾平臺有30%的優勢;英特爾拿Xeon Phi和基于Maxwell的老產品對比、而不是最新的Pascal架構,不然英偉達會有90%的優勢;可擴展性上,英特爾拿32臺Xeon Phi服務器 和 32臺基于英偉達四年之久的開普勒架構的Tesla K20X硬件作比較。
由此不難看出即便是對于專業的廠商,影響其測試最終結果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很難通過評測就斷言誰家的AI芯片就一定如何,最終看的還是其融合相關系統和跑實際應用時的體驗和效果,至少從目前市場中與AI計算相關的芯片采用上,英偉達占據著明顯優勢,也就是說最后還是市場和用戶的選擇最為客觀。
具體到智能手機產業,之前蘋果的iPhone 6s/6s Plus中的A9芯片由于采用不同廠商的制程工藝而引發的評測差異也曾在業內引起過軒然大波,具體表現在部分用戶、評測機構和官方評測上。
即部分用戶對采用不同版本A9 CPU的手機進行的對比測試,結果表明在高強度使用下,臺積電版本在發熱和功耗上均優于三星的,最終表現上續航方面,臺積電版本的要好6%~22%;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Ars Technica的測試顯示,臺積電版A9芯片在Wi-Fi瀏覽和GFXBench圖形性能測試上表現稍好,但是在WebGL得分上略低于三星版A9芯片;
蘋果官方對兩個版本A9的測試結果顯示差距只有2%~3%。
我們這里僅僅列舉了三個不同的測試,就有三種不同的結果,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市場和用戶對于iPhone 6s/6s Plus的選擇,因為市場和多數用戶根本不會在意什么評測和廠商使用哪家制造的芯片,而是最終在手使用的iPhone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和體驗。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芯片,蘋果iPhone在內存顆粒、閃存芯片、顯示屏幕也都有不同的供應商,這已經是傳統且在拆機中得到了證實。其中僅內存就有三星、海力士,閃存有海力士MLC、東芝TLC,屏幕則有LG、夏普。
以iPhone 6為例,其也曾經因為使用TLC閃存而引發爭議,不過主要是出現在128GB容量上,以及部分64GB,但實際上iPhone 6S 16GB上同時發現了海力士和東芝,也就意味著不管iPhone 6S容量多大,MLC、TLC都有可能。
照此計算,iPhone 6S/iPhone 6S Plus按照零件供應商劃分,就有多達2×2×2×2=16個版本(處理器+閃存+屏幕+內存)。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多的版本,如果僅從其中某個部件的評測看,肯定會有很多的差異性,但從iPhone 6的熱賣看,市場和用戶同樣不會去理會因某些部件供應商的不同及可能導致的某些性能的差異,仍是以整體系統(iPhone手機本身)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和體驗為標準。
如果說上述是華為P10閃存風波引發的我們對于不確定性的評測(受諸多因素干擾)和整體系統帶給市場和用戶的真實體驗孰輕孰重思考的話。那么當下智能手機產業鏈中頻現的某些廠商利用其在供應鏈的壟斷地位所導致的不公平競爭和不穩定的供應鏈環境,進而影響手機廠商出貨和用戶的利益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這里我們依舊以蘋果為例,由于三星在閃存、屏幕(例如曲面屏和OLED屏)等部件的壟斷,蘋果一直在尋求供應鏈上的“去三星化”。
例如多供應商供貨(在OLED屏幕的供應上,將中國的京東方加入到自己的供應鏈名單中);欲與富士康合資并購東芝閃存業務等;以自主研發(此前傳聞中的欲自主開發GPU)的方式竭力減少、甚至擺脫對供應鏈廠商的依賴,其核心目的就是盡量避免相關供應鏈廠商帶給其和產業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相比之下,位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三甲之列的華為也在通過提升自主研發能力(例如麒麟芯片的不斷升級換代)、全球化的供應鏈管理、先進的自動化生產技術等手段,在更多贏得與供應鏈廠商博弈話語權的同時,保證最終整機產品的高質量和給予用戶最佳的真實體驗。
經過以上對比與辯證事例,我們推論出一個驚人的重要事實:即默認一些用戶對華為P10評測出速度很慢(200+)是普遍事實。
而實際情況是:同一部手機,用不同軟件(包括不同版本)、在不同專業測試下是會波動(數值可大可小)的,而我們大部分人卻默認為,不論任何人、任何條件、任何專業能力的測試數據——都是對的。
這樣的隱蔽事實顯然掩蓋了真實。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的是,無論最早興盛于傳統PC產業,還是現在尚在流行的智能手機和未來AI等領域的評測,受到諸多客觀和主觀因素干擾的事實一直在,始終影響視聽。這也使得目前業內對于相關技術和產品的所謂評測早已淡然,而將關注的焦點轉向了產品系統級的優化和實際應用帶給用戶的真實體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