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屆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在石家莊舉行,多位業內頂級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前沿信息技術。大會期間,新華網就有關信息產業發展的多個熱點問題,專訪了多位參會的專家學者,推出“專家縱論信息技術發展”系列訪談?,F推出第6期——《葉甜春:芯片產業“彎道超車”需要原始創新》。
圖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集成電路(俗稱芯片)的發展也成為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我國芯片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要實現跨越趕超,國家應該持續加大投入,支持企業創新研發、支持研發機構面向未來的原始創新。
新華網:有專家說,未來十年將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芯片在這個關鍵時期大有可為,得芯片者得天下,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葉甜春:得芯片者得天下,完全正確。因為對于人類發展的每一個時代,它都有一些基礎產品是最重要的,這些產品對于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農業時代最重要的是鐵,因為有鐵才能制造好的農業生產工具,從而支撐整個社會的發展。工業化時代最重要的是鋼,因為鋼是制造工業機器不可或缺的材料,那個時代鋼鐵工業是國家實力最直接的體現,因此新中國成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把鋼鐵的產量作為我們國力增長、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而我們國家快速的工業化和基礎建設與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那么我們進入信息時代,最重要的基礎產品就是芯片,有芯片才能制造出各種電子產品和信息系統,電腦、手機、家電、汽車、高鐵、電網、醫療儀器、機器人等等都離不開芯片。如果沒有芯片支撐的話,我們的電子信息產業就失去了根基。因為最核心的技術、最基礎的支撐都在芯片上面,所以說:得芯片者得天下。
新華網:芯片國產化的進程如何?
葉甜春:現在應該說形勢很好,中國的芯片工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其特征就是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三鏈融合”協同發展。
2008年開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先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培育起了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建立了相當的基礎條件和技術積累,形成了綜合實力,例如,國產手機芯片大量進入市場,芯片制造和封裝技術快速進步,芯片制造裝備和材料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2014年開始調動產業投入,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激活了金融鏈,吸引了大量的國際國內資本向芯片工業投資。通過資源整合與商業并購,產業鏈不斷完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到現在整個投入一直在持續。
新華網:對于加快芯片產業的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葉甜春:盡管我國芯片產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但由于過去幾十年投入不足,欠賬太多,我們的起點仍然很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整體產業規模仍然很小,貿易逆差短期內難以大幅減少;二是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三是產業結構和模式創新上存在差距,面向不同行業應用產品的設計制造一體化的垂直整合模式(IDM)還未建立起來;四是產業基礎仍然薄弱。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投入還遠遠不夠,絕不能因為最近幾年發展速度快、技術進步大而掉以輕心,必須清醒地看到馬上就會到來的艱苦爬坡階段。對芯片工業這樣的命脈行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只有持續投入二三十年,這個產業才能真正地站穩腳跟、發展起來。
在未來,我覺得應該更大力度地支持創新研發。為什么呢?原來我們處于技術空白點很多的時候,通過自主研發把基礎技術體系建立和完善起來是很快的,加上一些海外并購和引進技術,整個產業迅速的站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上。但是當我們的產業水平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可借鑒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時候要“彎道超車”需要創新思路,需要研發探索,而且,研發投入要比以往大好幾倍。
而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的骨干企業規模和利潤都遠遠不及競爭對手,我們這個行業很多進入世界前十名的企業,規模和利潤都是只是第一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研發經費也是它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那是完全沒辦法競爭的。我認為,這個時候,國家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去支持研發和創新,既要支持企業的自主研發,也要支持研發機構面向未來的原始創新,這樣才能實現整個產業的超越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