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數據專家、美國白宮信息物理系統顧問李杰(Jay Lee),在《工業大數據》一書中提到,借助工業 4.0 的機遇,推動中國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機會與挑戰。下面就隨工業控制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在工業4.0時代如何挖掘市場未見的商機
工業 4.0(Industry 4.0)被德國政府和工業界定義為制造業未來遠景。德國認為,18 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的工業是 1.0 時代,20 世紀初的電氣化與自動化是 2.0 時代,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信息化是 3.0 時代,現在正在進入“工業 4.0”時代,即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的時代。德國工業 4.0 與美國 CPS,究其核心要義,是傳統制造業利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和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tics)的智能化轉型。
我們在談到工業轉型帶來的變革時,往往容易看到其代表性的技術特征,而忽視促使其轉型的最原始的驅動力,也就是對于新價值創造的永恒追求。如果說 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從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等方向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產力, 工業 4.0 與前面三次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再以制造端的生產力需求為起點,而是將客戶端價值做為整個產業鏈的出發點,改變以往的工業價值鏈從生產端向消費端、上游向下游推動的模式,從客戶端的價值需求出發提供訂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并以此做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目標,使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協同優化,本質是工業視角的轉變。
工業 4.0 的概念有 3 個支撐點:
一是制造本身的價值化,不僅僅是做好一個產品,還要把產品生產過程做到浪費最少、實現制造過程與設計和客戶需求相配合;
二是制造過程中根據加工產品和狀況的改變自動進行調整,在原有自動化的基礎上實現“自動察覺( Self-Aware ,對自身狀態變化的意識)”的能力;
三是在整個制造過程中達到零故障、零憂慮、零意外、零污染,這就是制造系統的最高境界。
在現在的制造中,存在著許多無法被定量、無法被決策者掌握的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既存在于制造過程中,也存在于制造過程之外的使用過程中。前三次工業革命主要解決的都是可見的問題,工業 4.0 的關注點和競爭點是對這些未見因素的避免和透明化。
聚焦需求缺口,創造產品價值
工業 4.0 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制造過程和制造價值向使用過程的延續,不僅僅關注將一個產品制造出來,還應該關心如何去使用好這個產品,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產品的創新和創值不再僅僅是以滿足用戶可見的需求為導向,而是利用用戶的使用數據去創建使用情景模擬,從情景仿真中找到用戶需求的缺口(GAP),這些空缺我們稱之為“未見的需求”,因為即便是用戶自己都很難意識到。
例如,買汽車的人大多都會提出省油的需求,于是所有汽車制造商就努力改變車型和發動機讓車子更加省油。但是很少去關注用戶的駕駛習慣對于油耗的影響,因為駕駛習慣對于用戶而言也是未見的,因此不會有用戶去要求汽車提供駕駛行為管理的功能。
所以工業 4.0 時代的市場競爭也會從以往滿足客戶可見的需求向尋找用戶需求的缺口轉變。以往我們將產品賣給客戶之后就幾乎到達了生產價值鏈的終點,工業 4.0 時代將價值鏈進一步延伸到云端,以產品做為服務的載體,以使用數據做為服務的媒介,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用戶需求的缺口,并利用數據挖掘所產生的信息服務為用戶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