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系統自誕生至今,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連接人類社會的基礎信息網絡。為了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多樣化通信需求,移動通信技術從最初的模擬發展為數字,從語音發展為數據,從窄帶發展為寬帶,從單工發展為全雙工,目前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且不斷追求更高性能的腳步從未停止。
圖表1:移動通信技術示意圖
資料來源:互聯網公開資料、北京歐立信調研中心
移動通信技術誕生于20 世紀40 年代,人們僅僅是做一些傳播性的測試以及在幾個短波頻段上初步進行通信嘗試,如應用于警車無線調度系統的2MHz 頻段。20 世紀60 年代開始出現一些具有撥號、半雙工的移動通信系統,但這些系統沒有進行復用,抗干擾性差,容量低,因此必須要離較遠的距離才能實現通信,且支持的用戶非常有限,通信信號質量也很不好。直到20 世紀70 年代,貝爾實驗室對蜂窩通信進行了詳實的驗證,自此移動通信才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
20 世紀80 年代,第一代移動通信(簡稱1G)誕生在美國,主要系統為AMPS,此外還有北歐的NMT 及英國的TACS,1G 采用的技術使頻分多址(FDMA),只能提供模擬語音業務,典型的終端就是當年的“大哥大”。
20 世紀90年代開始的2G 是數字技術的革命,也是各國爭奪通信標準的開始,具有多種不同的系統標準,如GSM,IS-95CDMA 和TDMA 等,其中GSM(全球移動系統)是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標準,能夠支持語音和低速率的數據通信,保密性和通信質量也有所提升。
3G 也稱作IMT-2000,始于20 世紀90 年代末,工作在2000MHz 頻段,主要特點是高速率(2Mbps-50Mbps)、高頻譜利用率、高服務質量、低成本和高保密性等,3G 三種國際標準分別是:WCDMA(歐洲標準),CDMA2000(美國標準)和TD-SCDMA(中國標準)以及新加入這一陣營的802.16e(IEEE 標準)。
2010 年出現的4G 技術,也稱為IMT-Advanced,包括TD-LTE 和FDD-LTE兩種制式以及IEEE 的8021.6m,是以正交頻分多址(OFDMA)技術為核心,用戶峰值速率可達100Mbps 至1Gbps,能夠支持各種類型移動多媒體業務。
5G 將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寬的帶寬,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時延,不僅能滿足人與人的連接,同時也能夠滿足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廣泛應用于各個場景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有效滿足醫療、工業、交通等垂直行業的信息化服務的需要,最終實現“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及”的總體愿景。
圖表 2:移動通信技術演進過程
二、5G 的概念:標志性能力指標和一組關鍵技術
我們回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可以將每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都通過標志性能力指標和核心關鍵技術來定義。5G 關鍵能力比以前幾代移動通信所蘊含的內容更加豐富,用戶體驗速率、連接數密度、端到端時延、峰值速率和移動性等都將成為5G 的關鍵性能指標。然而,與以往只強調峰值速率的情況不同,業界普遍認為用戶體驗速率是5G 最重要的性能指標,它真正體現了用戶可獲得的真實數據速率,也是與用戶感受最密切的性能指標。基于5G 主要場景的技術需求,5G 用戶體驗速率應達到Gbps 量級。
面對多樣化場景的極端差異化性能需求,5G 很難像以往一樣以某種單一技術為基礎形成針對所有場景的解決方案。此外,當前無線技術創新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除了新型多址技術之外,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全頻譜接入、新型網絡架構等也被認為是5G 主要技術方向,均能夠在5G 主要技術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
綜合5G 關鍵能力與核心技術,5G 概念可由“標志性能力指標”和“一組關鍵技術”來共同定義。其中標志性能力指標為“Gbps 用戶體驗速率”,一組關鍵技術包括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新型多址、全頻譜接入和新型網絡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