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0日舉行的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無錫主峰會上,工信部副部長羅文表示,中國已經形成了包括芯片和元器件、設備、軟件、系統集成、電信運營、物聯網服務等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已部署的機器到機器終端數量突破1億,物聯網產業規模已從2009年的1700億元躍升至2016年超過93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
羅文表示,將加強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分析與挖掘、物聯網標識與解析等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制定,加快車聯網、智慧健康服務、智能家居等產業應用標準研制,建立健全物聯網標準體系。
羅文還透露說,要圍繞制造業重點行業智能化改造,實施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推動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感知、動態監控、數據匯聚和智能決策,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面向農業、物流、能源、環保、醫療等重要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推進物聯網集成創新和規?;瘧?。鼓勵物聯網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促進車聯網、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服務等領域應用快速增長。支持無錫、重慶、杭州、福州等示范區建設,推動物聯網產業集聚發展。
近年來,全球物聯網技術創新空前活躍,物聯網MCU、窄帶物聯網芯片、新型傳感器等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推出,有力地推動了物聯網的應用普及。據相關研究,2016年全球具備聯網及感測功能的物聯網市場規模為700億美元,同比增長21%。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美元。物聯網技術與基礎軟硬件、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全方位融合,開啟了全球智能電子產品的創新浪潮,新型智能終端、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快速發展,成為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
隨著物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應用的拓展深化,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不斷融合,催生出以車聯網、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產業形態。同時,通過跨行業覆蓋和跨領域應用,物聯網與傳統產業日益滲透融合,幫助傳統企業實現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到供應鏈管理的全方位變革,激發出傳統產業的創新潛能。
物聯網正在成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據統計,全球40%的運營商都在積極部署機器到機器業務與應用,全球每天約有550萬個新設備加入物聯網。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預計,到2021年,全球聯網設備將達到280億個,其中160億與物聯網相關。物聯網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加快普及,促進了電網、水網、公路、鐵路、港口等傳統基礎設施的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也將越來越多的設備、車輛、終端等納入到信息網絡之中,使人類加速邁向萬物互聯、泛在感知的智能網絡時代,為智能經濟這一新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
“物聯網專利申請數量逐年增加,超高頻和微波RFID、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智能圖像傳感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面向應用的無線傳感器組網技術獲得突破,窄帶物聯網引領國際發展。物聯網標準體系初步構建,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逐步提高。中國物聯網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這當中,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很好地發揮了先行先試的引領示范作用。”羅文表示。
據羅文介紹,中國現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無錫、杭州、重慶等地綜合運用配套政策,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培育重點企業,已成為推動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地,帶動作用顯著。以無錫示范區為例,截至2016年末,已擁有物聯網企業近1300家,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構建起了比較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物聯網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