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消息,也在稍后記者采訪華為輪值CEO、副董事長郭平時得到確認,并表示華為將在2018年選舉新一屆董事會,這也是該公司自2012年以來首次改選董事會。目標是為了讓華為獲得增長動力。
正如大多數家族色彩較重的企業一樣,創始人過度到職業經理人之路往往充滿著挑戰,按照華為本身的實力,繼續壯大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華為依然勢不可擋。
對合作伙伴的狼性 打生態牌
30而立,華為這家世界巨頭悄然走到人生的而立之年。
在電信設備市場,華為已然登上了全球電信設備商巔峰,全球形成了以華為的絕對領先、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的壟斷市場寡頭格局,2014年華為坐穩首席,來到2017年,華為已經拋開競爭對手一個無法追趕的身段。這已經遠遠不是當年那個靠買來同行設備拆解學習的小作坊,一路超越如今來到無人區。
在電子消費市場,如今的華為手機已經穩居國內第一,而且今年上半年連續兩個季度超過蘋果,成為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手機巨頭。財報顯示,2017上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1054億元人民幣,智能手機發貨量達7301萬臺,首次突破千億,發貨量同比增長20.6%。
一步步走向行業制高點的過程,同樣是行業衰落的過程。華為的狼性既體現在挑戰巨頭,也體現在對合作伙伴的超越。
“以前華為跟別的公司合作,一兩年后,華為就把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這是‘黑寡婦’的做法。“任正非在一次會議上反思說。
未來,華為將通過生態合作創造出一個新市場。這點會向同城互聯網領袖騰訊學習,后者的微信已然再造一個用戶互聯網。
“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與時俱進改進基本法
在今年的2017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對外正式宣布,華為將全面投入公有云市場,要成為世界上的5朵云之一。
這是華為歷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轉向。在1996年確立的《華為基本法》中,第一章的第一條就明確指出: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
現在華為提出的基于“云管端”的新戰略,即從網絡業務向云計算和終端業務延展,實際上就是一個提供信息服務的新架構,華為不再說“捆綁電信運營商來發展自己“的話。
很明顯,世界發生了變化,刻舟求劍不是華為的打法。商業紅線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對于一家商業公司而言,自律與商業利益的抗衡往往會丟失戰略機遇。華為決定收回之前的誓言,親自下場賭明天。
發展人工智能,挖掘用戶數據造福用戶
在今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再次宣告“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華為不靠數據變現“。
言猶在耳,就爆出了一場歷史性的數據官司。
2017年8月,騰訊向工信部投訴華為旗下一款人工智能手機榮耀Magic侵犯了騰訊的微信數據和用戶數據。原因是榮耀Magic根據用戶的微信聊天內容,自動加載地址、天氣、時間等信息,同時推薦諸如機票、火車票、打車、餐飲等互聯網相關服務信息,消息被曝光后瞬間引起用戶對個人數據隱私的恐慌。
截至目前,事件仍沒被解決。騰訊公司副總裁丁珂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微信的價值導向是從來不會涉及用戶相互聊天,不會讀取、分析用戶的聊天記錄。“我太太和我的對話,自然不想別人聽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基本原則。”
到底是應用服務商還是硬件服務商可以擁有用戶的數據?這也被稱之為巨頭之間爭奪用戶數據的第一場正面戰。
在《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提到,任正非談及華為的企業戰略表示,華為的戰略目標是要高水平地把管道平臺做大、做強。“我們要把主航道修得寬到你不可想象,主航道里面走的是各種各樣的船。”在管道與船的角色選擇之間,華為實際早已有定論。
對此,著名業內評論家劉興亮表示,缺少了數據的人工智能只能是一個軀殼,不可能有靈魂,所有的算法,都只能停留在算法階段,無法變為現實。騰訊和華為的“數據之爭”,表面上看似為了用戶的隱私在吶喊,但背后則是利益之爭,大數據時代,爭奪用戶數據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誰能掌握大數據,誰就有話語權。
任何企業在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市場競爭壓力,華為的過去的成長史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夠從模仿到超越。在新時期下,對合作伙伴的狼性、對云的轉向、對用戶數據的利用,都可以看做華為在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指導下,尋找突破的強大求生欲,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能夠保有強大的集體作戰能力,在此也祝愿華為的未來繼續年輕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