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亞洲區塊鏈技術及應用峰會在深圳舉行,會上,區塊鏈在非金融—知識產權領域的創新應用受到廣泛關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過載造成內容行業的可信性問題難以解決,各種假新聞、斷章取義信息泛濫,各種抓眼球的劣質、三俗內容充斥屏幕,打擊原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從而驅逐高質量的內容,影響用戶獲取真正有用知識渠道來源。
同時,目前存在的另一個普遍現象是,數字內容、圖片和文字非常容易抄襲,盜版門檻低,且不容易追溯維權,創作者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思想內容結晶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和變成生產力。
對此,原本CTO甘露指出兩點核心關鍵點為,一是自動化授權機制不完善,例如在網上看到一篇比較好的文章,想聯系作者本人,找尋成本和溝通成本都較高;二是互聯網缺少一個可信性的基礎協議,例如想找一家品質好的旅行社或是餐館,現有很多刷評論方式,你無法確切知道看到的評價信息是否真實。
作為受邀嘉賓,甘露在峰會上作的主題演講《區塊鏈在知識產權領域的落地實踐》中分享道,區塊鏈是解決信息不可信任等問題的最佳途徑,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點,能夠保護文章內容相關要素,包括發布時間、作者身份、文章評價等數據源的真實性。
據悉,作為區塊鏈版權保護和自主交易平臺“原本”,近兩年在個人及企業機構的知識產權保護領域都取得了良好成績,構建起了大型媒體機構、公證處、企業、政府機關為一體的、具有強公信力認證的體系。一篇文章通過“原本”平臺認證會生成全網唯一的身份ID,內容的更改,甚至源數據的更改都會造成DNA的更改。即使在傳播過程中,這個DNA丟失掉了,也可以通過內容片斷進行計算找到內容源頭。同時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看到這篇文章都可以通過DNA找回最原始的信息,根據作者最初設定的付費或免費轉載方式,實現自動化的授權機制,從而幫助原作者獲取更高收益。
而除了授權,“原本”在幫助用戶解決文章侵權困擾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實用性方法,一方面自主研發了鷹眼全網侵權轉載監控,文章內容發布后,是否授過權的轉載都可以抓取回來反饋給用戶,作為證明;另一方面,一旦有人侵權用戶的原創文章,用戶可以得到“原本”的一張公證書,可作為憑證進行維權。
據了解,目前原本的合作伙伴包括三類:一是區塊鏈行業的支持者,“原本”已獲得一些萬向區塊鏈和分布式資本的投資;二是媒體上的合作伙伴,例如每日經濟新聞等;三是關于數據機構方面的合作伙伴,例如提供一站式大數據服務的達觀數據公司。
此外,未來原本作為公信力提供平臺,也可以在更多領域進行擴展,例如對物流產品進行溯源,應用在供應鏈領域等,可想象發展空間巨大。(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