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重慶市民很自豪的宣稱,“全球每生產3臺筆記本電腦,重慶就占了1臺。”“全國每8輛汽車 就有一輛產自重慶”。汽車和筆電已經成為重慶的代名詞之一,而近幾年手機產業也隨之崛起,大有與汽車、筆電在重慶工業力量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
2011-2016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位居全國前列。日前,重慶市統計局公布了今年重慶市1-10月全市規模工業運行情況。報告顯示,前十個月,重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6%,高于全國2.9個百分點。
其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1%,電子制造業增長25.6%。從產品看,汽車產能247.9萬輛,增長5.1%;微型計算機設備5424.3萬臺,增長11.0%,手機25703.36萬臺,增長31.8%;液晶顯示屏7451.17萬片,增長186.5%。
事實上,2016年重慶就涌現了有渝北、沙坪壩、江津、涪陵、南岸、九龍坡、永川和璧山等8個規模工業產值超過千億元的區。據重慶市經信委數據顯示,2016年汽車和電子產業對重慶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5%,已超過“半壁江山”。
筆電產能全球第一,未來仍有空間
自2009年開始,重慶市圍繞筆電產業鏈,布局了一系列IT產業投資,筆電企業在2012年前后布局完畢,一直保持高增速,直到2015年后受全球需求下滑影響,重慶筆電產量同比開始下跌。盡管如此,在2015年時重慶筆電仍占全球筆電產能的三分之一,位居全球第一位。
從重慶筆電崛起的歷程來看,重慶主要是通過引進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強大垂直整合能力的品牌商來帶動了ODM企業的跟進,同時政府與企業一起聯動,發揮品牌商和ODM廠商的帶動效應,快速引進了大量零部件企業,形成了“品牌+整機代工+零部件企業”環環相扣的產業集群。
具體來看,重慶筆電產業的崛起離不開以下幾大動作。首先2008年花大力引進惠普公司,惠普將400萬臺內銷筆記本電腦項目布局重慶,讓重慶斬獲了建設筆記本電腦基地的“關鍵戰役”,成為產業內遷的突破口。
之后,將產能布局重慶的還有宏碁、華碩等。跟著品牌商內遷的,是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等諸多代工企業,以及大量的中小供應商。加之全球排名前列的機殼生產商大泰、巨騰、圣美的引入,重慶筆電項目供應鏈日漸成熟。
目前,重慶生產的筆記本電腦及相關產品,已經出口到了荷蘭、美國、阿聯酋、智利、墨西哥、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而受到全球筆電需求近幾年整體不景氣的影響,重慶筆電在2015年增速開始下滑,但從今年的數據看來,前8個月外貿進出口逾2802億元,筆電市場回暖出口訂單增加,未來仍有空間可以挖掘。
由大變強,重慶汽車產業積極謀轉型
自建國以后,重慶憑借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就一直站在西南工業界的頂端,而汽車產業一直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到2016年,重慶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擁有長安、福特、現代等14家整車生產企業,已形成“1+8+1000”的產業格局,即以長安為龍頭,8大汽車品牌商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擁有1000家汽車零配件配套廠商。
盡管重慶汽車產業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產量方面也具有全國領先的優勢,但是在競爭中仍然存在著自身的弱勢,如單價落后于全國均價,產品檔次不夠高、自主品牌競爭力不強等,現階段重慶相關部門和企業也在積極地尋求汽車產業的轉型,新能源和智能化成為成為正在努力的方向。
在新能源方面,重慶市已初步掌握整車集成、動力電池系統開發、電機系統及控制等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取得相關專利超過150項。據重慶市科委發布消息稱,重慶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應用已開始駛入“快車道”,現已初步形成由長安汽車、力帆汽車兩家乘用車企業,恒通客車、重慶五洲龍兩家客車企業,重慶瑞馳一家專用車企業以及近20家零部件企業組成的“2+2+1+20”的新能源汽車生產體系。
此外,在智能化方面,重慶市發改委牽頭出臺了《重慶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范和推廣應用實施方案》,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研發生產基地,智能汽車產銷規模達50萬輛,打造形成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體系,形成千億元產值規模。
而近日相關方面的好消息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7年第8批)。全國共有273款新能源汽車進入該批目錄,重慶共7款新能源汽車進入該批目錄,其中,力帆乘用車2款、華晨鑫源4款、重慶盛時達1款。
由此可見,在做到產能全國第一的前提下,重慶汽車產業并沒有居功自傲,而是及時反思,進而積極謀求轉型,在由大做強的道路上繼續前進著。
手機產能全球第二,“西部手機之都”異軍突起
數據顯示,重慶2016年生產手機達2.86億臺、實現產值1026億元,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基地。在手機產業整體西遷的大背景之下,重慶近幾年在手機行業的表現已經可以看出其邁向“西部手機之都”的態勢。
在手機戰略措施方面,重慶主要走的是同汽車和筆電類似的集群化路線。據重慶市南岸區區委副書記王俊對媒體提到:“作為重慶重要的手機產業基地,南岸區、經開區正著力構建集品牌整機、方案設計、核心零部件、代工生產、供應鏈體系一體化終端產業集群。”
由此可見,重慶手機產業注重“整機+配套”集群化發展路線。據統計,目前,重慶已擁有規上手機整機企業80余家,手機配套企業180余家,初步形成了覆蓋整機、攝像頭、主板等零部件生產以及產品檢測、供應鏈服務為一體的手機產業。手機生產企業分布在包括南岸、潼南、渝北、九龍坡、巴南、長壽、綦江、大足等多個區縣。
如今,遷移至重慶的手機品牌有vivo、百立豐、天語、國信通等,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產手機產業鏈,正一步步坐實“西部手機之都”之名。
無疑,汽車、筆電和手機三大產業未來會在重慶的經濟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在渝新歐鐵路、“一帶一路”戰略等一系列新的政策與機遇之下,重慶汽車產業轉型之路,筆電產業持續發展之路,以及手機產業的崛起之路定會迎來更大的空間,當然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三者將呈現何種景象,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