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在成都高新區西部園區的一片空地上,本報記者現場見證了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商、美國Globalfoundries(以下簡稱“格芯”)CEO桑杰·賈為公司12英寸晶圓成都制造基地項目培土奠基的一幕——格芯入高新,與英特爾、京東方、德州儀器、富士康等電子產業巨頭比鄰而居。
2018年3月2日,當記者再次來到這里時看到,數棟五六層高的廠房已拔地而起,近500名工人忙碌其間。根據計劃,本月底,項目一期的生產設備就將入場,搬入芯片廠房。目前芯片廠房的外墻立面施工已全部完成,總坪管網已完成60%,工人們正在對潔凈室生產區域進行裝修。
而再過10天,格芯位于成都的子公司“格芯(成都)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芯(成都)”)就將迎來1歲“生日”——去年3月16日,帶著“總投資超100億美元”“四川改革開放以來最大外資項目”“格芯在中國最大最先進的12英寸晶圓廠”等光環,格芯(成都)注冊成立,閃亮登場,在全球同行的注目禮中成長。
回望格羅方德入蓉近1年時間里的種種動作,或許能夠更清楚地看到,格芯(成都)和12英寸晶圓項目已經和正在為成都帶來什么。
一塊最后拼圖落戶高新 格芯為成都補齊產業拼圖
集成電路制造是資金、人才和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3大條件缺一不可。如果說市場是格羅方德落戶的大前提,那么產業基礎則是“大條件”。在這方面,成都高新區的產業“簡歷”無疑是優異的。
2003年,英特爾在成都投資3.75億美元建廠,成都的集成電路產業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近年來,成都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突出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抓,采取“外引+內培”模式,全力做粗拉長產業鏈,已發展成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第四極”。
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第四極”的磁石效應不斷放大,目前以成都高新區為代表的成都集成電路“朋友圈”中,還包括了德州儀器、聯發科、飛思卡爾、展訊等國際巨頭。而格芯(成都)的落戶,為成都的集成電路產業鏈補上了最后一塊拼圖——12英寸晶圓生產加工,形成了從集成電路設計、晶圓制造到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
22FDX工藝 讓格芯信心十足
根據計劃,格芯成都12英寸晶圓制造基地一期建設主流CMOS工藝12英寸晶圓生產線,二期建設其最新的22FDX 22nm FD-SOI工藝12英寸晶圓生產線,總產量將達到每月8.5萬片晶圓片。格芯22FDX工藝采用22nm FD-SOI(全耗盡絕緣硅)晶體管架構,為使用電池供電的無線智能系統提供業界最佳的性能、功耗和面積組合,產品將廣泛應用于移動終端、物聯網、智能設備、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這項技術正在位于德國德累斯頓的格芯Fab1工廠進行技術驗證。
在中國推廣22FDX工藝,格芯信心十足。格羅方德的微信公眾號“globalfoundries”平均每3天就會推送一篇相關業界報道。在3月2日的一篇推送中,格芯Fab1工廠總經理兼全球高級副總裁Thomas Morgenstern博士透露,索尼新一代智能手表中的GPS芯片就采用了FD-SOI工藝,與目前市場上最優秀的GPS產品相比(功耗大概在10mW),采用FD-SOI技術的芯片功耗僅1mW,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這讓格芯對22FDX的未來充滿信心。
格芯立足成都 打造世界產業鏈
格芯,意在“革新”。除了帶來新技術,格芯在成都還有更大的“野心”。去年5月,格芯宣布與成都市合作,共同推動實施FD-SOI生態圈行動計劃,在成都建立基于22FDX工藝的世界級生態系統。去年10月,格芯在成都高新區召開了格芯(成都)供應商座談會,將130余家供應商企業代表請到了成都。
據了解,目前國內有芯原微電子、上海復旦微電子、國科微、瑞芯微電子等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已采用了22FDX技術,加入生態圈計劃。格芯的長期合作伙伴馬來西亞友尼森集團也在1月宣布在成都增加投資——國內外上下游企業,都因為“格芯”這塊“金字招牌”,向成都高新區聚集。
未來,格芯還將在成都建立多個專注知識產權開發、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孵化成都本地的無晶圓廠企業,建立與有關高校間的合作伙伴關系,開展FD-SOI相關課程、研究計劃及設計競賽……
立足成都,輻射世界,“革新”生態圈,格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