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alt="人工智能.jpg"/>
雖說近幾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獲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在高端產品領域依然難有作為,君不見紫光展銳和華為麒麟的產品,仍然只能混跡于中低端市場,而高端市場一直被高通所霸占。
現在,又有人提出了要在AI(人工智能)這一波浪潮里,實現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彎道超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在于算法、算力和數據,三者缺一不可。中國擁有龐大的數據庫,在應用算法上也不落其后,唯獨在算力這一領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缺陷。
算力的核心在處理器芯片,而中國在芯片領域上的積貧積弱也延伸到了AI芯片上。
根據騰訊研究院&IT桔子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統計數據,國內智能機器人與無人機相關技術創業最為火爆,位居于第一梯隊;語義分析、語音識別、聊天機器人等自然語言系列的技術位列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則為人臉識別、視頻/監控、自動駕駛、圖像識別等計算機視覺系列的技術。
根據數據統計,美國芯片企業合計33家,累計融資308.18億元。中國合計13家,累計融資13.28億元,融資額僅為美國的4.3%。
在中美總融資TOP10 公司中,中國以ASIC和FPGA為主,類腦芯片其次,占據1個席位;美國光GPU就有4家之多,剩下6席分別被FPGA和ASIC平分,值得注意的是Rigetti Computing這家公司,自2012年起開始研發量子芯片,頗受關注,吸納到一共6筆,總計4.72億元的融資。
綜合來看,中國芯片在公司和融資上大大落后于美國,并且在芯片核心產業和技術上也和美國相去甚遠。而在GPU領域,中國尚無創業公司,或許景嘉微估且算一家吧。大多數企業只能圍繞FPGA,ASIC等進行邊緣研發,類腦芯片在國內有異軍突起之勢,或許能有所突破,但是總體形勢十分嚴峻。
誰才是AI大潮幕后的推手?
在中美AI熱潮的幕后推手中,VC的功勞不可小視。
對AI的投資并非是最近兩年的事,而是自上世紀就開始了。自1999年美國第一筆VC資金投資給AI技術平臺Enkia時,人工智能投資就已經拉開了序幕。
一些有遠見卓識的VC已經開始盤點賬面上賺到的利潤,合計什么時候準備殺出城去;而另一些后知后覺的VC,正在籌集糧草,殺進城來。
在短短的18年內,各大投資方競相爭搶有潛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投資吸金2026億元。
相信,在“大基金”的帶動下,相當一部分社會資本與會競相踏入到人工智能芯片領域,而中國的人工智能芯片企業還會有更多的參與者涌現出來。
悟空以為,雖然在這波人工智能概念的浪潮帶動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技術上未必會實現超越,但是至少可以做到人有我有,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與不會那么大,在個別細分領域還非常有可能實現逆襲。
附:AI(人工智能)的四大泡沫
資本泡沫:人工智能領域“資本太多、概念太多,但創業者不夠用。
技術泡沫: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是交叉性、綜合性極強的過程,鑒于專業門檻,真正懂技術又懂產業的人才還較為匱乏。
商業泡沫:如今的很多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多數人工智能企業還不懂如何利用數據資源去服務客戶、創造有商業價值的公司。
估值泡沫:有機構的調研報告中顯示,在98家企業填報的估值數中,估值均值為10億人民幣左右。但目前人工智能處于技術工具階段,離平臺和產品化還很遠,部分企業在初創階段并毫無營收。
原文標題:《AI(人工智能)芯片能否帶領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獲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