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編著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
《報告》共分為八篇,包括綜合篇、能源消費、能源投資、能源生產、能源價格、能源裝備、電力市場和展望篇,分別對綜合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非化石能源的運行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思想為引領,聚焦能源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生動的圖表全面反映一年來能源發展的成績和不足,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以及理性客觀的分析來發掘現象背后的邏輯,同時對未來能源發展提出展望和相關建議。
能源清潔發展成為亮點
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節點年。
《報告》指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已成為能源發展的總方向。從能源發展績效指標來看,產能利用明顯提升,能源清潔發展成為亮點。
根據《報告》,2017年,能源消費增速回升,全國能源消費總量達44.9億噸標煤,同比增長2.9%,增速較前一年提高1.5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60.4%,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0.8%,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8%。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占比不斷提高,2017年,電能占我國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約24.9%,同比提高約1個百分點。
2017年,能源生產總體穩中有升。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5.9億噸標煤,同比增長3.6%。其中,化石能源生產占比82.3%,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生產占比17.3%。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第一大國。
新能源發展仍需突破瓶頸
隨著新能源需求的加速增長,我國在新能源生產供給、推動能源轉型方面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
部分清潔能源的供給仍然不足。比如,在工業煤改氣和北方冬季取暖煤改氣等因素的拉動下,天然氣需求集中釋放,超過供應能力。2017年冬季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出現“氣荒”。
《報告》認為,我國天然氣消費一直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峰谷差,2017年,我國鼓勵工業企業和冬季供暖以氣代煤,加劇了季節性峰谷差,北方地區也出現了嚴重的供應緊張。
《報告》建議,要解決冬季用氣緊張的情況,從短期來看,還需嚴格執行“壓非保民”措施,做好煤改氣產消銜接;從長期來看,需要加大天然氣供應能力和儲氣調峰能力,擴大進口來源。
為此,還需要在價格方面有配套措施,盡快推出季節性氣價,對可中斷用戶實施優惠氣價。
除了供給不足外,穩定性不足和并網不充分等因素也阻礙了新能源生產的發展。
2017年,我國仍存在棄水、棄風、棄光、核電機組限出力的現象,電力系統調峰能力仍不能滿足非化石電源發展的需求。
為此,《報告》建議各類非化石電源宜協調發展,增加有效供給能力;在系統調峰能力無法滿足要求時,各類電源都要參與調峰運行。與此同時,擴大峰谷電價應用范圍,從消費側提升電力系統調峰能力;推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從供給側提升電力系統調峰能力。
針對當前廣受關注的西南水電外送這一熱點問題,《報告》建議,一要政府主導,由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力量研究消納市場和通道落點;二要方向合理,送電方向要符合國家能源流向總格局;三要多方共贏,要充分考慮受端地區的合理訴求。
加強清潔替代是大勢所趨
展望2018年,《報告》認為,推動能源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是大勢所趨,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對此,《報告》建議,要加強清潔替代,優化天然氣需求側管理,平穩有序轉變能源消費方式。煤炭宜繼續精確實施去產能政策,防范化解煉油產能過剩風險,統籌安排淘汰落后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提高有效供給能力。有序推進核電發展,協調發展非化石電源,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壯大清潔能源產業。促進能源互聯網、多能互補、新能源微網、儲能等示范項目推廣應用,培育新增長點,盡快形成新動能。
需要強調的是,清潔替代并非只是要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傳統能源的清潔化生產和利用也是重要途徑。比如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占比高用途廣,做好煤炭的清潔化,對提升能源整體效率、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報告》建議:統籌安排淘汰落后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提高先進產能比重;在部分地區可適當提高煤礦落后產能退出標準;鼓勵煤礦企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同步推進配套工作,例如,做好煤礦產能標準分類工作,對非先進產能嚴格執行276個工作日制度;對煤炭調入能力偏弱的地區,要加強煤炭產運協調等。